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两张底牌,西贝反杀

西贝又上热门了,上次是因为风波,这次是因为客流反转。

撰文 | 铅笔道 惜文

编辑 | 铅笔道 邹蔚

西贝又上热门了,上次是因为风波,这次是因为客流反转。我是真好奇:为什么风波之后,西贝越打越硬,客流不降反增?

据《中国经营网》报道,自9月西贝大幅降价后,北京海淀华宇商场店,近期午高峰要排队半小时;苏州龙湖商圈门店等位顾客挤满走廊。据《华声在线》报道,部分门店的周末客流,同比增长了20%。

在座各位,看过《反脆弱》那本书的,请举手。书中提到一种“反脆弱力”,通俗来说就是“越折腾越厉害”,挑战打不倒你,反而让你越来越强。

经历风波,西贝客流不降反增,有点呼应书中的精髓。

做过企业的都知道,反脆弱力极其重要。

昨天,全运会女子跨栏决赛后,季军林雨薇说过一句话: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才是常态。她提到了此任冠军:刘景扬。

夺冠之前,刘景扬“失败”了多少次?两届全运会均止步预赛,锦标赛意外摔倒无缘奖牌,

多次不被人看好,她却越来越强,最终以12秒81的成绩夺冠(十五全运会)。

创业也类似这样:成功是一时的,挑战才是常态。

西贝1988年成立,37年历史。很多人会以为:风波会是它经营路上的挑战,却没想到,反而成为其反脆弱力的试金石。通过全面降价、全员涨薪等系列动作后,截至10月,西贝整体客流同比增长约5%。

这个反转结果,给行业留下启发:此次风波中,在“变强”的过程中,西贝究竟做对了哪些事?这些措施,对企业经营者又有哪些启发?

01

首先是最关键的,企业基本面不能出问题。

对西贝来说,具体就是:食材、菜品、服务,不能有问题。你不能成为“绿捷”:在校园午餐中,被发现含丽蝇幼体,部分虾仁还存在腥臭味,最终公司被拟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8名责任人犯罪被依法逮捕。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风波中,西贝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基本面长期扎实。

过去2个月,西贝遭到多次相关举报。针对全国门店,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开展了78次针对性检查,包括食品安全、食材溯源、加工操作规范、配料标注等核心环节。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些检查都未发现需要处罚的问题,监管部门也未作出处罚决定。

这是很难的。为什么?2个原因。

首先,做过餐饮创业的,可能更能体会——餐饮的流程非常复杂,对组织管理的考验极大:不仅要靠管理,更要靠文化。

以西贝为例,关键环节超10个:源头培育-集中加工-冷链配送-门店精做等。

其中,每个关键环节,又包含数十个细分环节。

以“原料精细初加工”为例,西贝的莜麦加工,要经过28道工序(筛选、去石、色选等),甚至磁选要重复八九遍,再用专业设备打磨成莜麦面粉。

在全国频繁抽检的压力下,要确保长链条的每个环节都不违规,本身就很难。

其次,这种基本面,坚持1年容易,坚持37年是难上加难。

据公开资料,西贝成立37年,基本面没出过问题:核心食材没有不安全,未造成群体性健康损害,没有重大抽检不合格。

这种长期的基本面稳定,一方面靠管理,但更多的,可能要靠文化的指引。

最近,段永平有句话说得很好(与雪球对话),点出了文化的无形作用。

“文化好,最主要的就是最终它会走回正道,有一个北斗星在指引着它,它到底该干什么。不是为了生意,你仅仅讨论生意是很容易犯错误的。”

从其采取的行动看,西贝是有文化指引的——比如真实、负责任。这种文化,让西贝无形中变得团结。风波发酵后,西贝很快统一了思想(停止发声),统一路线。

针对舆论关切的问题——预加工工艺、食材新鲜度等——不到30天,管理层采取了系列行动:30 余道菜品降价、9 项核心菜品工艺升级。

这种反应速度,是西贝37年文化沉淀的结果。

正如段永平讲的,“大家都认同了这个文化,大家一起待下来了,不认同的人慢慢就会被淘汰掉,会离开。并不是说从一开始写了一张和企业文化有关的纸,照本宣科,让大家一点一点执行下去。”

02

西贝做的第二件正确的事,是把最广大用户的长期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句话听着像鸡汤,像口号,貌似也挺容易做,其实是错觉。

长期利益坚守,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喊口号很多人会,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它难就难在:长期利益是反人性的,它往往意味着你需要牺牲短期利益——而做企业,大部分人会做立竿见影、立马见效的事。

只顾眼前,难守长期,这是人性弱点,也是商业现实。

在长期利益上,西贝做了什么?两个动作特别关键:降价,以及给员工涨薪。

先说第一个动作:全面降价,牺牲短期利益,换用户信任的长期红利。

自9月以来,西贝通过发券、调价等吸引客流

9月24日,西贝发起“西贝请您吃饭”活动,向到店消费顾客免费发放全国通用的100元无门槛堂食代金券。10月1日起,西贝在全国门店对30多道核心菜品实施降价,平均降幅约 20%,部分菜品降价幅度甚至接近40%。

有人会说:这怎么就牺牲短期利益了,怎么就维护用户长期利益了。

坦白讲,餐饮行业今年本身就承压,西贝业绩虽是增长的,但净利率只是合理水平。它把很大投入放在了优质食材,同时它坚持直营店模式,人力成本更高。

这种情况下降价,意味着利润率进一步收窄、客单价下降、短期经营压力增大。但西贝仍然选择为用户让利——因为这属于用户的长期利益:更合理的价格、更坚实的价值感。

长期利益是有长期红利的:一旦得到信任后,用户会回馈西贝。也就是说,短期来看,西贝可能价格低了,利润少了,但是用户会用流量回馈你。你虽薄利,但用户会让你多销。

在用户长期利益上,西贝做的第二件正确的事就是:全员涨薪。

西贝通过补贴、奖金、固定收入等,提升员工收入

风波后,贾国龙(西贝创始人)召开1.8万人大会,宣布涨薪,9月先向店长级以下一线员工发放500元/人/月补贴,10月起该补贴转为固定收入。

同时,西贝新增300-800元/月考核奖金,每月评选“最美西贝人”、“委屈奖”等,直接将西贝人工成本率从行业平均25%提升至30%。

这一招挺不寻常的。很多人会问:涨薪是对员工好,怎么就算对用户长期利益好?

企业圈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老板怎样对待员工,员工就会怎样对待顾客。

西贝也一直坚持这个理念。2025年5月,贾国龙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说过:“企业服务好员工,员工才能服务好顾客。”

在餐饮行业,“产品是根基,服务是灵魂”早已成为共识,而服务的核心载体永远是人——员工的情绪、态度和专业度,直接决定了客户的用餐体验。

用餐体验不是孤立的,它藏在员工的一个微笑、一次主动提醒、一份耐心回应里。

顾客面前,西贝员工面带微笑

当西贝给员工涨薪,短期成本确实上去了,但换来的是:更稳定的团队,更好的服务心态,更一致的价值观,更能抵御舆论的内部凝聚力。

最终,这都会转化为用户对品牌的长期信任。

03

所以,西贝此次风波,确实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

1、成功只是阶段性的,挑战才是企业的常态——关键在于“反脆弱力”。

风波爆发后,西贝虽然一度出现情绪内耗,但随即在一个月内,推出系列可验证、可落地的动作:大规模降价、全员涨薪、供应链透明化等,把危机变成优化契机。

据公开媒体报道,截至10月,西贝整体客流同比增长约5%;而借助免费代金券吸引的客流中,70%为老顾客、30%为新顾客,既稳住了老用户,也带来了增量。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危机不是考验“公关技巧”,而是真实检验长期基本面。

短期的营销噱头、流量红利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成功,但真正抵御风险的,是日复一日在核心业务上的深耕——食品安全、产品品质、供应链能力、用户信任,这些看似“朴素”的基本面,才是企业穿越周期、应对一切挑战的核心底气。

3、企业应对危机的一切指导思想:是最广大用户的根本利益。

企业应对危机的核心,从来不是花哨的公关话术,而是回归“用户第一”的本质——用户要性价比,那就主动降价,把利润让出去;用户担心品质和体验,那就升级工艺、给员工涨薪,用系统能力来重建信任。

而这其中最核心的考验,在于用户的长期利益,往往需要企业牺牲短期利益,敢于放弃眼前的“快钱”,舍小利换长期复利。

最后想强调一点:真正的“知行合一”,只能从时间的历练中走出来。

西贝贾国龙是个老餐饮人,不仅干餐饮时间长,还37年深耕不跨界,1988年至今从没离开餐饮业,21岁时从大连水产学院退学,用家人凑的5500元启动资金创业,至今年营收超过60亿元。

这种37年的历练,也有利于他清晰地知道:顾客最在乎什么,员工最在意什么,企业最该做什么。再加上公关策略的运用正确,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才最终扭转用户对西贝的信任,从而在挑战中越炼越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铅笔道编辑部

铅笔道记者

铅笔道铁牌记者

qianbidao01(欢迎添加)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