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华股份,启动IPO辅导备案。
作者 | 铅笔道 松格
近日,江苏跑出一个超级隐形冠军:君华股份,启动IPO辅导备案。
它解决的,是一个典型的国产替代难题。你是否听过聚醚醚酮(PEEK)?
这种能耐受 260℃高温、可植入人体的 "塑料黄金",曾经几乎全依赖进口(可达80%),价格高得离谱,供货周期长达数月。
而在18年前,一位叫李军的技术工程师(君华创始人),用几台注塑机敲开了创业大门。如今,根据其官网信息,君华已经拿下国内43%的市场份额(PEEK),排名第一,成为打破欧美垄断的关键力量。
更关键的是,这个年增速超20%、规模破千亿的市场,正迎来新的爆发点。
材料复合化让 "1+1>2" 成为可能,碳纤维与 PEEK 的结合正在重塑航空航天材料标准;材料智能化更打开想象空间,能自诊断裂纹的智能结构件、可感知炎症的医疗植入材料,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据同花顺财经等平台的信息显示,君华股份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6.49 亿元。
读懂君华股份的故事,你会发现:在这个从 "依赖进口" 到 "国产替代" 再到 "技术领跑" 的赛道上,机会不仅属于打破垄断的先行者,更留给那些紧盯复合化、智能化浪潮的新玩家。
01
企业的创始人叫李军。20世纪末,李军在南京一家化工厂工作,主要负责聚酰亚胺(PI)原料的生产。后来他注意到一种综合性能卓越的特种工程塑料 —— 聚醚醚酮(PEEK)。
彼时,PEEK在国内生产企业屈指可数,产量也少得可怜。这给了他创业灵感。
这种材料特点鲜明:耐高温、耐化学腐蚀、机械性能强、生物相容性好,常用于制造飞机零部件、医疗植入器械、电子元件封装等。
经过调研后,李军辞去工作,购置了几台注塑机,开启了创业征程,于 2007 年成立了江苏君华股份。
作为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他选择从生产PEEK零部件入手。
零部件价格高昂,利润回报颇为可观,且起步投入相对较少。随后,李军将目光投向了 PEEK 板棒产品。他从意大利引进了一条先进的生产线,实现了PEEK板棒的规模化生产。
PEEK板棒是一种制造零件的半成品材料。
2014年,公司实现关键突破,PEEK型材及制品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证,同年常州君华增资至1000万,更名为江苏君华特塑。
目前,君华股份的产品涵盖:1、PEEK树脂原料聚合、改性造粒、板棒管片等;3、成品零件的注塑和机加工等。
其客户分布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半导体、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多个高端制造业领域,包括国内外大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如沙特、中石油、中石化、石油大学等。
02
君华股份崛起前,在高性能材料应用上,国内多依赖进口材料,如欧美少数几家化工巨头的产品(英国威格斯、德国赢创、美国杜邦等)。
因此,行业痛点比较明显。
进口材料价格往往数倍于国产材料;跨国采购流程繁琐,供货周期常长达数月;国外厂商因对国内市场了解有限,在产品定制化开发上,难以契合国内企业特殊工艺与应用场景需求。
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行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欧美企业凭借技术垄断主导全球市场,在PEEK等关键材料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只能依赖进口。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2010 年左右,国内对高端制造业重视程度提升,进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阶段。部分国内企业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初步掌握相关生产工艺,但产品质量、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2010 年至今,国内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步入自主创新突破期,君华股份等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部分产品国产化替代。
03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全球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将超500亿美元。国内市场增长更为迅猛,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超20%,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增量市场主要源自新兴产业崛起,如5G通信、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器械等,这些行业对高性能材料的特性有极高要求,如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等。
在国内市场,该赛道虽然竞争激烈,但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细分领域已经形成巨头。在PEEK材料领域,除君华股份外,中研股份、威海光威复材等企业也具备竞争力;在聚酰亚胺材料方面,时代新材、鼎龙股份等企业积极布局。
那么,该行业还有新机会吗?有的,围绕2个关键词:材料复合化、智能化。
材料复合化是指:通过将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如碳纤维、纳米材料等)复合,可进一步提升材料综合性能,如CF/PEEK复合材料,兼具碳纤维高强度与PEEK材料优异化学稳定性,相比单一材料,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应用前景更好。
君华股份的 CF/PEEK 星轮片,碳纤维含量高达 40%-50%,抗拉强度较普通 PEEK 提升7倍以上。在高压交变载荷下,CF/PEEK 星轮片的形变量比普通 PEEK 降低了 60%。
新玩家可聚焦新兴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智能穿戴设备材料等,这些领域需求增长迅速,尚未形成稳定竞争格局,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材料智能化是指:将智能功能引入材料设计与制备中,使材料具备感知、响应、自诊断、自修复甚至自适应等类似 “智能” 的特性,从而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功能适配。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将碳纳米管(CNT)与 CF/PEEK 复合材料复合,制成的智能结构件可通过电阻变化感知自身应力应变:当材料受到 1% 的拉伸应变时,电阻变化率可达 5%-8%,精度足以监测微小裂纹的萌生。
目前材料智能化赛道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尚未形成绝对巨头,值得新玩家关注。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