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零以创投合伙人郑国梁分享了他们在AI领域的投资布局。
作者 | 铅笔道主编 邹蔚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改变了科技浪潮的方向。
2022年底,零以创投就参与了深言科技天使轮融资,这是一家基于AI算法、大语言模型做文本处理的创业公司,彼时正是国内大模型公司刚刚兴起的阶段。
零以创投专注早期投资,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机器人、具身智能、AI应用、算力基础设施、新材料、医疗健康等。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零以创投合伙人郑国梁分享了他们在AI领域的投资布局。
最近零以创投积极布局AI硬件和AI应用方向,看了“AI陪伴玩具、相框、营销、电商、法律、coding等方向的项目”。郑国梁特别提到,零以创投更倾向投有大厂经验或者相关创业经历的AI项目创始人,“有产业经验的创始团队更能深刻理解市场痛点,打造更贴合市场的产品,同时能更快地对产品进行优化和迭代升级。”
和很多投资人一样,郑国梁也认为AI应用创业者必须尽早考虑出海。“国内竞争比较激烈,全球化的商业模式更容易跑通。”
最近,零以创投也加入了Global AI的投资人阵容,后者是一个面向全球AI应用创业者的超早期投资加速平台,旨在推动“一人AI独角兽”时代的到来。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铅笔道:你们最近投了哪些跟AI相关的项目?
郑国梁:AI是零以近两年重点布局的方向,涉及算力芯片、端侧芯片、操作系统、AI4Science,还有具身智能相关的一些项目,像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机器人大脑我们也参与一些项目。
应用端的项目我们也在积极出手。最早投的是做AI直播的灵犀深智,最近刚交割的做AI动漫短剧生成的灵境万维,都是在天使轮阶段投的。
铅笔道:从22年底ChatGPT出来到现在,生成式AI有哪些投资机会?
郑国梁:几乎各行各业的生成式AI项目都看过,但最终出手的并不多。主要是几个原因:第一是前两年大模型技术还不成熟;第二是训练和算力成本高,尤其是在DeepSeek等开源方案出来之前;第三是国内的应用生态不太成熟,下游客户的付费意愿低,没有像国外那种比较完善的软件生态和消费习惯。第四是很多AI应用项目本身壁垒不高,同质化严重,竞争比较激烈。所以我们出手会相对谨慎一些。
今年以来,我们在应用端看的项目相对多了一些,也在择机出手。主要是因为几个变化:一是算力成本下降了;二是大模型能力在不断提升。现在应用端的项目,相比前几年更有落地和商业化的空间。
铅笔道:你刚提到DeepSeek,它在这波AI应用热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郑国梁:我觉得作用挺大的。首先,它是一个开源模型,推动了整个开源生态的发展,对行业影响非常大。其次,Deepseek通过架构优化实现低算力高效能,突破传统大模型依赖高算力的局限,定义了AI研发的新路径,显著降低了推理成本,对初创企业帮助非常大。他们可以调用开源模型,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初创企业的试错成本也降低了,同时算力租用的成本也下降了,这样商业化落地的路径会更容易。
02
铅笔道:你们现在看AI应用,比较看好跟哪些行业或场景结合的机会?
郑国梁:比如我们之前看过很多AI法律相关的项目。其实AI在法律行业比较容易落地,法律行业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合同条款审核、基础法律文档生成等。因为数据公开程度高,比如裁判文书网的数据就非常全,所以像起诉书、辩护状、判决书的草稿生成等,AI工具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标准化任务。不过整体来讲,这个行业天花板比较有限,竞争相对激烈,目前还没有出手。
最近看得比较多的是电商和营销方向的项目,创始团队都有非常不错的产业背景,包括阿里、字节、腾讯、京东等大厂出来的,这些项目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在早期都得到了下游客户的验证。
铅笔道:你们怎么看AI在电商或营销场景里的应用机会?
郑国梁:电商的运营是高度依赖于内容生成,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过去主要是人工完成的,AI正在逐步渗透到电商的各个环节,包括选品、货物上架、物流、营销推广、交易、客服等方面,电商Agent不再单纯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懂得日常经营的商家伙伴,能切实降低商家运营成本、推动业务增长和提升客户体验。当前,AI在电商领域的应用正快速增长,为电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样的,AI也在重塑着营销广告行业,目前AI在营销广告中的应用包括图文生成、短视频生成、精准投放、客户获取、用户分析、AI搜索呈现等,帮助品牌方合理优化营销策略,提升流量转化。
铅笔道:不只是局部替代人工,而是尽量把整个电商流程打穿,这样商业化可能性才更高。
郑国梁:目前来看,大部分环节都能被AI取代,创业公司如果能实现全流程的AI能力,产品会有更高的竞争力和护城河,更容易形成付费转化,用户粘性也会更高。
铅笔道:业内对AI营销谈得很多了,你们的视角是怎么样的?
郑国梁:第一是市场空间比较大,用户付费意愿也比较强。对于大的品牌商,每年在广告营销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创业项目如果能绑定几十家客户,收入可能就很可观。
第二是我们所聊过的这些AI营销项目,都各有特色,产品效果也是蛮不错的,基本上都积累了一些客户,营收都有几百上千万。
第三我觉得是现在商业化落地条件比较成熟了,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也会筛选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
铅笔道:最近AI硬件化也比较火,尤其是AI跟玩具结合,您怎么看AI硬件这个方向?
郑国梁:从AIPC、AI手机到AI耳机、AI眼镜、AI手环、AI教具、AI玩具等,近两年AI在消费电子领域迎来了大爆发,各种创新物种层出不穷,通过大模型赋能AI硬件有望引领新一轮消费电子产业升级,当前也是入局的好时机。
铅笔道:今年对于AI智能体怎么看?
郑国梁:智能体是一种具备感知、决策、行动的智能应用,可以想象一下将来在很多很多场景,例如点外卖、购物、充值等,用户不再需要在各个应用之间来回切换进行繁琐的操作,只需要简单地提出你的需求,智能体会根据用户的偏好,分析思考和完成任务。目前,智能体在消费级和企业级均有不同的应用。
铅笔道:行业里普遍看好智能体,你们有哪些顾虑?
郑国梁:我们还是非常看好智能体未来的发展,目前行业参与者众多,包括初创企业、互联网大厂、硬件大厂、大模型厂商等均有相关产品布局,同时我们也要甄别市面上的一些伪智能体。
铅笔道:这波AI应用创业,最终的商业化你们怎么看?
郑国梁:现在AI应用的商业化还是不错的,随着底层大模型能力的提升、算力成本下降,AI应用通过不断迭代升级,产品效果大幅提升,能切实为用户创造价值。我们现在看的很多AI项目,早期就能拿到大几百万的订单。
03
铅笔道:相较于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的AI产品对创业者的产品素质有哪些新的要求?
郑国梁:我觉得AI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差别还是挺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是人与信息、服务之间的连接,多是平台类的企业。但AI更多是基于结果来收费,强调“看效果付费”,商业模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铅笔道:不能再让用户“白嫖”,好的AI产品是不是一开始就应该收费。
郑国梁:移动互联网可以烧钱,通过补贴和免费吸引用户入驻,再通过广告流量或抽佣变现。国内用户对于软件的付费意愿还是比较差的,如果一开始就全面收费可能会受到用户抵制,推广难度比较大,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或者给用户一定试用体验。
铅笔道:你怎么看AI应用“技术在淡化、产品体验在增强”这个趋势?
郑国梁:AI应用很难靠技术本身构建壁垒和护城河,更多还是体现在产品设计和功能体验上,产品得更好用、更贴合用户需求。
铅笔道:早期创业者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场景痛点?
郑国梁:创业团队在前期应当多做一些市场调研,收集更多用户数据,通过创业团队本身以及种子用户的测试反馈验证需求真伪,再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如果方向不对也能快速调头转弯。
铅笔道:你怎么看AI产品出海?
郑国梁:出海是很好的方向,AI创业者应当具有全球化的视野。一方面发达国家市场用户体系成熟,软件付费意愿更高;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也相对宽松,更适合AI创新。
但创业者不能盲目跟风,团队要有出海基因,要了解海外文化和用户消费习惯,才能做好产品本地化。
铅笔道:有没有投面向全球用户的项目?
郑国梁:我们投过一个项目是做TikTok电商出海数据服务的叫破浪科技,他们是面向全球化的用户。比如可以分析哪个达人带货效果好、哪些品类热销、提供各类榜单数据等,现在在东南亚市场积累了几十万用户,业务增长非常快,每月营收已经有几百万。
铅笔道:你们投具身智能项目吗?
郑国梁:这两年具身智能赛道非常火热,从天使轮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愿意在这个方向上做长期布局的,随着技术突破未来具身智能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常说未来一定是:“人能做的机器人基本都能做,人不想做的机器人也可以做。”现在具身智能项目开始从科研、教育等走向小规模商业化应用,一些非人形的具身项目也得到很好的商业应用,我们也看好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应用化。
铅笔道: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节点,什么时候会到来?依赖哪些关键技术突破?
郑国梁:我觉得应该不会太久,在国家政策和资本助力下,机器人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需要突破的技术包括一些高性能芯片、传感器、灵巧手、关节等等,算法层面需要突破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交互技术,这些都是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投入。
铅笔道:机器人会最先在哪些赛道爆发?
郑国梁:我觉得像物流、仓储、码垛这些场景相对标准化,都是一些重复性的劳动,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更容易落地,客户采购意愿可能更高。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