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是色情、金钱、暴力、好奇心。这是亘古不变的用户关注点。
整理 | 铅笔道 记者 徐瑞灏
►导语
“攻破VR”——铅笔道系列深度专题第二期正在进行,现场100位VR行业关注者共同见证。
以下是“视界万维”创始人叶昂在此次活动的发言,他的演讲主题是一一《VR内容IP化之路》,整理如下:
我曾先后供职于新丝路、灿星、北京国际广告传媒集团,参与过《中国好声音》、《舞林争霸》、《旋风孝子》等大型IP营销;2015年,联合前暴风魔镜内容部负责人,合伙组建筋斗云VR团队;今年成立视界万维(北京)文化传媒,致力于打造旅游VR真人秀。
去年开始,VR已经非常火爆了,很多人都接触或听说过现象级的IP。在演讲之前,我想给大家重新定义一下IP。
关于IP,行业内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有些人说IP是一种操作手段,买下国外版权,更换视觉体系和流程,比如《中国好声音》。
对受众来说,IP是一个文学作品或者是一个超人气小说、一款游戏,比如最近火爆的《魔兽》。
关于到底什么是IP,我这里有一些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作品高人气,明星号召力,内容精良,优质制作所叠加的能带来高商业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现在的VR产业,内容极度匮乏,输出量非常少,且没有平台。这是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在对IP进行定义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IP的核心本质是“粉丝经济效应”。
其实VR本身也是一个粉丝经济效应,跟VR产生联系的,除了创业者之外,更多是对VR有深度依赖的人群。
去年的IP非常火爆,今年,整个行业出现了拐点。
学术界和资本界对IP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状态。大家都知道,去年的《盗墓笔记》、《太子妃》和今年的《欢乐颂》,都是现象级的事情。
今年上半年,郭敬明的第一个作品拍出2500万的天价,不接受改价。还有papi酱,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发布会,第一个广告卖出2200万。《欢乐颂》导演控诉过,圈内很多剧组由于天价版权费濒临破产,且很多剧组没有制作经费将IP很好地予以展现。
有个别平台提出了好的计划,如优酷,通过自制、挖掘传统TV的主持人出来做综艺,比如汪涵、何炅。电视台则更加青睐于海外电视节目版权的购买。
现在,以IP为核心,招募新兴作者,采用淘汰机制,对专业编剧进行筛选,培养出超级IP,最后实现盈利的现象很常见。
一时间,IP成为一个热词,一度为千夫所指,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落差?——更多的是资本盲性,引发了巨大的泡沫。
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我们该怎样挖掘IP的价值?商业模式创新和优质内容的结合才是最好的出路。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跟IP的发展节点有点相似,VR行业也到了冷静期。两条不同的路,在时间轴上有重合。
在我看来,VR没有那么神圣,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把有限的内容呈现出来。无论它怎么使用,落点还在C端市场。
接下来,我们谈谈VR和IP的结合。
VR是IP的增效剂。网上有大量的人气作品,但传统影视很难做到人气作品的呈现。
比如前段时间的《爵迹》宣传片,网友吐槽是高端网游宣传片。如果不投入大的制作和后期成本,传统影视很难还原真正的原著场景,包括现在很可惜的《三体》。
一来,国内没有办法满足这样的投资需求;二来,就算投资到位了,国内也没有办法做出《三体》原著的效果。
但这个效果,VR可以实现。谷歌花两千万美金做出3D怪兽,没有对话和主剧情,但效果非常好。所以,不花时间、不花投入是很难实现的。VR可以非常好地解决IP内容的还原和呈现。所以,VR是IP领域的增效剂。
IP还可以充当VR领域的生长素。为什么这么说?IP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成熟的文学作品,有大量的粉丝;第二类是原创未成名的作品。核心是第一类IP,本身就有一大批粉丝基数。
举个例子,去年拍完《盗墓笔记》后,在长白山做了一个线下活动,很多粉丝都去了。为什么能够做起来?是因为粉丝经济群大。
而VR现在属于初级市场,非常不成熟,玩家非常少、保有量非常少,市场也很小,那靠什么保有市场?更多的是因为资本的介入,造就粉丝能够关注到这一块。这一块跟现在的一些明星真人秀非常像,靠明星吸引粉丝。
VR和IP,在现在的时间轴相遇是一个缘分,关于他们的结合,可以碰撞出更多的化学反应和很好的效果。
但这时候,悖论的博弈产生了:到底是先等待市场还是先成就内容?无论是游戏的体验还是视频内容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为什么要用VR?所以市场博弈的声音是有的。
但对于VR的IP化,我们要先人一步,为什么?因为所有东西都有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说要做精致、原创、大型、高效的VR作品。但是否有原创性和粉丝性的积累,很少人去关注,而我们恰恰需要关注对原始粉丝的积累。
这一块分两类:第一类是成名作品再创作。我们研究过受众的黏性或者诉求点是什么,是能够实现第一想象力,把传统视频没有办法体现的东西,赋予沉浸感和临场感。
未成名作品的孵化和培育则是把放大沉浸感为第一诉求。现在高端旅游是能够带来深度体验和对未来旅游产品的转化,把旅游产品做成IP,进行孵化和培育,形成高附加值,带来高端的销售和转化。
任何时代,技术都会过时。前面很多老师都讲了,VR只是一个过渡产品,最终产品可能是AR或者FR,但人类离不开内容,内容不会过时。为什么这么说?更多是基于人们对于IP或者说对于内容的渴求、诉求。
我们再讲讲VR内容的创作瓶颈,比如穿帮问题,镜头特写语言和特效问题。很多人说现在的VR特效非常难看,但相信时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VR怎么产生好的编剧创意,这才是需要内容方重点关注的。
内容必须满足用户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这三块有分别不同的手段和手法,但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于价值,即术、法、道。
术,能够引人入胜的点到底是什么?呈现的形式、巧妙的设计环境,满足用户价值需求,制造用户关注点。
用户的价值需求是什么?我一直不认为高歌猛进或者弘扬正能量就是一个关注点,对不起,这个还真不是。我认为是色情、金钱、暴力、好奇心。这是亘古不变的用户关注点。
近段时间,大家为吴亦凡的性生活操碎了心,这就是内容的抓取点。还有金钱,现在说起一家企业,一开始就说融资了多少钱。
还有一块是暴力,《火锅英雄》、《魔兽》里无数的镜头充满了暴力,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之前看到过一个北京教授让外地人搬出去,他的朋友圈都被他的文章刷屏了,一夜之间有一千多万的阅读量,这一块其实是人们暴力的宣泄和暴力的输出点。
这四项,任何一项或者几项叠加起来,非常能够抓住整个用户的关注点。
下一个是“法”,通过讲述完整故事,反转需求,再融入普世元素。《魔兽世界》有非常多的背叛、邪恶镜头,这些镜头后,最后还是善战胜了恶。
要成就IP,必须有故事反转,融入普世价值观,使用户高度关注,造就企业价值观的呈现。比如一个小姐上了《中国好声音》完全洗白就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但一个《中国好声音》的学员去做小姐,完全是故事的另一面,是故事的不同体现。
有“法”的应用,有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实现,才会有传播的协同效应,形成好口碑,才能有持续生命力,这就是“道”。我们画了一个圈,解释关于IP价值的呈现:从形式、故事设计、普世元素到价值观。
VR内容的IP化之路,需要时间、资本、坚持和坚守。
我们谈过很多投资人,有产业内、产业外的,有影视圈、非影视圈的,传统的实业投资人。
很多投资人告诉我们:你们的项目非常好、制作能力很强、VR经验足够多,但你们应该去做平台、解决方案或者直播,因为直播领域能非常快地变现,这些我们都拒绝了。
因为我们希望在没有亏损的情况下,通过传统的小规模的创作,能够做好我们的内容,给大家提供VR内容的启发。
而内容创作又需要时间。关于我们真人秀的筹备,今年2月份才有雏形和创意,今年6月份真正开始做,而其中又有很多问题。
我们选择了欧洲,但现在看,欧洲的环境非常差,把控非常严格。我们带着无人机过去了,但用不上,很多地方不让你拍,这对创作带来很大麻烦。但最后,我们都一一克服了。
现在,整个市场上的粉丝基数不足以支撑内容,甚至说现在的内容到底谁买单,大家明白,是市场上的大企业或者品牌买单。
直播是一个例外,直播是一个C2C的属性,从C端市场盈利。所以要先行一步,准备好,在VR真正的大爆发来临时,能拿得出产品,真正为VR附加值做展现和呈现。
所以用户粉丝、内容和资本都是很重要的条件,这三环少了一环都不行。
我们只有把我们的特长或者优势发挥到最大,从内容入手,无论是小的精致内容研发还是大的IP制作,多多少少影响着市场。
当然其他公司有资本市场或有技术手段,培育了一些游戏和内容后,一样能促进粉丝的体验,包括线下的渠道和体验店,都是对市场的培养和培育。
现在,对于VR产业,很多投资人在观望,因为有泡沫的存在。所以,VR内容的IP化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更多关于VR/AR的内容,请关注铅笔道: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