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独家!上海80后给“飞行汽车”造核心系统,密集融资两轮,全球不到百人

决定这些飞行器能否飞得起来、飞得稳,其实不是整机,而是隐藏在整机背后的复杂系统。

柘飞航空创始人CK喜欢看科幻电影,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社会,飞行汽车都是基础场景。而人类现在还在地面“爬来爬去”,他觉得缺乏想象力。

但有想象力的事情,可能未来2年就会发生。比如从上海张江飞去杭州吃晚饭,城市之间的飞行,或许是eVTOL(飞行汽车)的日常化检验。

CK的创业(2022年),就是围绕这个美好愿景开始的。当然,他并不是要做整机,而是做整机背后的关键系统,比如飞控系统、能源系统。

用CK的话讲,全球能做好这些系统的,不超过100人。而他曾参与湾流G650/G500/600公务机、巴西宇航E2jet、商飞C919大飞机核心系统研发。“我的经历,完整地做过电传商业飞机。”

过去十年,全球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飞行汽车、电动垂直起降器等相继进入验证阶段,但始终存在一个缺口:决定这些飞行器能否飞得起来、飞得稳,其实不是整机,而是隐藏在整机背后的复杂系统。

所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关键系统,对低空民营企业来说,是缺乏的。”CK说,如果不把这个底座铺实,低空经济的楼,就是空的。

今年,柘飞航空密集完成两轮数千万元级融资,资方包含光速光合、鑫顺向海、顺为资本、浦东创投、厚雪资本、曹路投资、上城资本等。

近期,铅笔道访谈柘飞航空创始人CK,以下是对话精华。

1、为何放弃整机制造,专注航电与能源系统?

国内低空产业链缺乏成熟核心系统,整机发展如同“空中楼阁”。

2、柘飞航空的破局思路?

用飞控航电核心软件、能源软件,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刚好匹配飞行器对安全与能效的双重需求。

3、行业多数企业做不好飞控的关键原因?

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但是缺乏真正的完整的项目经验。其实全球有相关完整经验的,不超过100人。

4、低空经济的爆发点会何时到来?

拐点可能在两年内突然出现。当大家在城市里看到有人搭乘 eVTOL 出行,且价格、体验、可靠性都能接受,行业就会迎来全面爆发——柘飞航空正为这一刻的到来做准备。

5、哪些场景会更早到来?

2个。一个是给有地理障碍的地区做货运;另一个是城市的载人空中交通。

6、未来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

好多,比如城市楼顶改造为起降点(vertiport)、偏远山区的物流运输网络、商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看文章吧。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20年航空老兵:不做整机,做系统

铅笔道:关于您的经历公开资料不多,您一般怎样解读自己?

CK:我的经历大概可以分成四个十年。我81年出生的,第一个十年在上海出生长大,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大概11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去了美国,我们住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JD Vance的家乡,在那边长大,也在那边上大学,读的是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系。

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去湾流宇航(全球顶尖公务机品牌)实习。当时湾流的工程副总裁是辛辛那提大学的校友,他飞过来面试我们,最后招了四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我在那里相当于全职实习,就是一个工程师,本科三年半六年有三年半时间在做实习。

后来05、06年我去佐治亚理工读了一年研究生。那个时候湾流启动了G650项目,就是现在全球最快的公务机,最高运行速度0.925马赫,后来取得的美国航空航天最高奖项Collier Trophy。之后我就全职加入湾流,一直做到2013年, 出来之前做了他们后来G500/600项目的飞行力学与控制律部长。

2013年之后,我加入了一个朋友的咨询公司,那个公司里的同事平均年龄六七十岁,都是行业里做飞控、系统架构的行业老师傅。我当时以工程师的身份被派回上海,去支持商飞C919项目。一干就是十年,到2021年最后一个事情收尾。

我每个事情都干十年。这个大概就是我的背景。

铅笔道:您明明可以做整机,却选择了做系统。您第一次意识到飞控系统可以成为创业方向,是在什么场景?

CK:我之前就在做整机,是磐拓航空的创始人之一。磐拓是国内最早做eVTOL(飞行汽车)的公司之一。

在做这个整机初创公司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国内产业链里有个特别大的问题:关键系统(critical systems)基本没有。没有这些系统,飞机根本飞不起来,你去买也买不到。大飞机C919的核心系统大多数来自国外,国内体系对这个行业也不太关注。对于我们这种商业低空企业来说,系统就是稀缺。

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如果没有核心系统,整机都在“飘”。大家都在画飞机、秀造型,但最关键的飞控、航电、能源管理这些底座几乎没有人做。

所以我们当时几个同行朋友就说:那我们来干这个,踏实一点,把底座铺实。不然整个低空行业的楼是空的。

铅笔道:让外界理解柘飞在做的事,最难的是什么?

CK:最难的是,很多人会把非常复杂的系统想象得很简单。但我们要涉及的系统复杂度仅次于核电站的控制系统。

飞机的安全指标、功能安全体系、气动、控制、软件、电磁、材料等数十个学科交织,不是一句话能讲清的。但我们仍需要努力把它讲对、讲准确。

先进航空核心软件

铅笔道:能否通俗解释一下飞控航电系统解决了什么问题?它的客户是谁?

CK:基本上一个eVTOL或电传飞机的大脑与神经系统。

过去很多国内无人机或小飞机的系统,本质上是“手工品”,没有标准化、可靠性不足。而我们做的是标准化、可量产的航电飞控系统,覆盖到商业飞机级别。

类比的话:原来行业做的是“遥控汽车”,我们做的是“特斯拉”。客户就是主机厂——做飞机的企业。

铅笔道:您之前的哪些经历让您认为:自己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CK:最直接的是,真干过。

在湾流我做过一次,在C919上又做了一次,做的是从架构、软件到工程落地,到最后适航取证的全链条。这个行业里,真正从头把一套商业级飞控系统做完的人,全世界其实也就几十号人。

国内很多做整机的团队是第一次做一个电传飞机,也没有经历过完整的项目,很多坑一定会踩。而我这些坑基本都踩过一遍、两遍、三遍。

铅笔道:那在能源系统方面,与传统方案相比,你们的优势是什么?

CK:我们做能源管理系统(BMS)的逻辑与传统不同。以前行业里很多是把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稍做改造直接上飞机。但飞机不是车,安全要求完全不同,无人机和载人飞行器的能源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基本类同一个航电与飞控系统

我们是按照航空级的航电和飞控安全体系来设计能源管理系统,所以难度高,但这是必须的。

铅笔道:现在公司怎么赚钱?

CK:我们有机载设备和工程服务两类收入。

软件部分是机载软件,属于标准化可收费产品;

工程服务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前期上游所需要的工程服务支持

未来新业务部分包括能源管理系统等。

02 为什么整机公司 大多做不好系统?

铅笔道:创业早期,你遇到了哪些典型问题?

CK:最典型的问题是认知问题。

飞机总体设计和电传飞控是绑在一起的,但很多项目把它当成一个“后面再补,后面再加装”的东西。

先把飞机做出来,再指望“飞控兜底”去把飞机飞起来。但实际上,电传飞控会改变飞机布局、机动响应、结构载荷等一系列设计参数。基本是飞机设计的另一个维度。

举个例子,教科书书上都说电传飞控可以“降低结构载荷”。但如果设计不当,反而会升载荷,要求结构更强。尾翼大小、舵面尺寸、动力冗余,颤振,动力装置,伺服等都要在最初就按电传飞控架构来做。国内很多团队没有这样从顶层设计,所以从早期就会踩坑,运气不好就得推翻重来。

铅笔道:公司成立后,首先解决的行业痛点是什么?中间遇到过什么困难?

CK:第一个非常明确的痛点是:国内缺乏完整的、成熟的飞控软件。

我们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就是直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一体化飞控软件系统。这里包括我们完整的系统管理软件与应用层。

我们的算法和软件能力是国际一流的,与国内行业大多数做法不一样。

铅笔道:那能否通俗地讲一讲,为什么很多做低空经济的整机公司做不好飞控?

CK:不能一概而论。但是,eVTOL的飞控复杂程度,其实和一架50吨级电传飞机没本质差别,但对安全要求一样高。国内真正从零正向设计过商业电传飞控的人非常少。没做过,就很难第一次做对。这个事情我在一线商业项目上干了20年。多个商业上非常成功的项目。所以知道哪些地方会出错,也知道怎么避免。这个剧本看了好几遍了。很多团队只看过目录。

铅笔道:咱们的产品中,哪些部分能复用传统飞机技术?哪些必须从头做?

CK:可复用的是技术理念和架构方法论,比如安全性架构、功能分区、故障模式设计等。

但不能照搬商业大飞机那种“一个机舱十几个独立航电盒子”的方式。eVTOL两吨多,没有那个体积和重量条件。所以我们采用综合模块航电(IMA),在一台计算平台上跑多个独立功能,包括系统管理、飞控、能源管理、飞行管理等。

这是传统大飞机不会这么干的,但对eVTOL来说是唯一合理路径。

很庆幸我们能与非常优秀的昂际航电深度合作,他们在国内是这方面的鼻祖,理念契合。

铅笔道:提到创业难点,适航取证应该是个“扒一层皮”的过程,可以展开讲讲吗?

CK:适航取证对团队的精神和意志都是极度消耗。真正进入取证特别是最后试飞阶段那是一种接近战争的状态:精力高度集中、长期高压、节奏紧凑,每一天延误都是巨大的资金代价,一个有规模的项目每天的延迟直接成本大概是100万美元。

但行业做的事情是和生命相关的,我们必须怀着敬畏心。我们以前在湾流做试飞,有事故,有我亲密合作的试飞员与试飞工程师牺牲。当时我也被NTSB调查过。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经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等你走完这个过程,整个人会像“从战场下来”一样——疲惫、空洞,但生命会更新,精神被重塑。

铅笔道:能不能具体讲讲这种“生命更新”是一种什么感觉和状态?

CK:你看过《西线无战事》吗?不管是老版电影还是原著小说。一开始进入适航取证这个阶段时,大家一开始都很兴奋,接着会生出恐惧,然后陷入迷茫,很多人中途逃跑,到最后只剩下“坚持下来,活下去”的执念。在湾流我甚至见过一些中年男子工程师在会议室内崩溃。

这就像打了一场大战,我们这个认证过程正好也是四年,和一战的时长差不多。经历过的人就像老兵,很多哪怕很经验的工程师第一次面对适航这种高压场景时,还是会非常害怕。

对他们我会握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你们都懂,都没问题。按照之前学到的、给你们建立的流程和方法论来做,完全能行。”现在我还在做这个事情。

铅笔道:面对这么大的压力,您是如何工作的?

CK:你得先知道自己一定能走过去。只要不放弃,你就不会死,相信方法论、相信科学、相信物理,就能到终点。真正的差别在于——在压力下,你的动作会不会变形。

我经历过这种事情,所以现在带团队,主要就是用经历扶着他们往前走。当然更多的是鞭策。哈哈。

03拐点,就在未来1-2年

铅笔道:您今年完成了数轮融资,每轮数千万元。投资人最看重创业者哪些稀缺能力?

CK:我猜想他们更看重上游供应链的核心技术能力。刚好我个人背景比较直接、透明,经历都可追溯,也经得住调研。就像装修房子一样,真正干过精装修的包工队靠得住嘛。(笑)

铅笔道:投资人会关心哪些典型行业问题?

CK:大家普遍对这个行业不了解,因为这是非常细分的领域。全世界真正能做的人,不超过一百个,你看波音、空客,湾流,这些项目上,真正决定性核心团队其实规模都不大。

所以投资人问的主要还是:我们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技术路径是什么、规模化可行性如何。

铅笔道:是否会有人觉得,你们和AI、机器人公司相比,故事不那么好讲。

CK:确实有投资人这样说。但我想强调的是,行业未来一定会走向“Autonomy”。

你去看过去四十年人类的产业发展,Mobile Internet, 手机,笔记本,AI, 核聚变,航天,机器人,自动驾驶,哪个不是科幻电影里面的东西一个个去实现?近代人类的科技历史几乎就是科幻作品内语言的自我实现。

只要你能实现这些科幻作品里的东西,就有个巨大的回报空间。普遍的Aerial Mobility (空中交通)不会是个例外。

铅笔道: 您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技术、市场,还是政策?

CK:挑战很多,既包括市场侧,也包括场景落地。国内在运营端采用上会相对偏安全一点稳妥一点,同时在产业基础上又存在薄弱环节。所以我们只能两端同时补:

第一是我们自己把上游技术基础补足;

第二是和主机厂伙伴一起把产品真正做扎实稳妥。

应用场景不是我们一家能决定的,但我比较乐观,国内消费端和市场端的“胃口”其实是存在的。只要供给端有足够优秀、安全、价廉物美的产品,落地是可以实现的。

铅笔道:eVTOL比作“下一代新能源汽车”。您怎么看这个比喻?

CK:我觉得很贴切。我本人很喜欢科幻电影,大家看未来,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社会,飞行汽车都是基础场景。

人类现在还在地面上“爬来爬去”,我觉得缺乏想象力。

从技术角度看,材料、制造、算力这些条件,已经可以支撑个人级飞行器的大规模存在;不管是制造还是运营成本都可以被压下来。

其实关键在于软件和计算系统——包括飞行控制、安全监控、维护体系,未来都会是 heavy compute,重计算,特别是重软件。

铅笔道:您认为这个行业的真正“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CK:拐点会突然出现。搞不好可能就在一两年内。

就像当年电动车一样,有一年上半年大家都觉得谁买谁傻,下半年就变成不买才傻。

当大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网红真的在某个知名城市里经常搭乘 eVTOL 出行——并且价格、体验、可靠性都能接受,这个行业就会一下子“翻过去”。

铅笔道:为什么这么说?

CK:看行业标杆就知道,Joby Aviation(美国知名eVTOL公司)这两年会在海外一些核心城市开始商业化。今年他们的股票已经涨了4倍了。

我们是跟上并且希望赶超的那批。我在欧美体系做过很多项目,对节奏比较熟,拐点非常明确地在靠近。

铅笔道:行业爆发后,大多数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CK:主机厂和上游供应链会迎来第一波,而运营端的建设机会也很大。比如:城市楼顶改造为起降点(vertiport)、运输不方便地区的物流运输网络、商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这些都是成体系的产业机会。

铅笔道:您希望未来装载你们系统的飞机在什么样的场景里运营?

CK:希望三年左右就应该能规模落地。两个场景我最期待:

第一,在海岛、山地、交通不便地区,大型货运无人机能安全、长航时、超低成本,成班次的运送货物进出。扎扎实实的给运营公司、承运商挣钱。比如说翊飞航空我们的核心客户之一,他们就在干这个事情。

第二,在城市之间,比如一个小时从上海张江飞去杭州去吃晚饭,这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可被日常化的体验。这个场景我觉得我们现在几个核心eVTOL客户都有这个潜力。

铅笔道:您有哪些话想对行业说的?

CK:我希望行业里的人要有心理准备——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不仅仅是适航。要真正的做好的产品。而且可能要横跨多个产品周期。

如果我们不能让“普通人、普通家庭、普遍的”都能乘坐,甚至拥有个人飞行器,行业就不算成功。

而这需要整个产业的人持之以恒地用心,认真地投入。

不过我对未来非常乐观,科幻电影里的东西,我们基本已经在逐个实现。从第一性原理上来说,没有任何物理或工程上的原因导致这个场景不能被经济地、普遍地实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