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全球首家能够量产并出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

在来杰的期待中,未来的世界是这样的:顶尖科学家能驱使100个机器人助手,将数年的实验周期压缩到一周;五星级大厨的厨艺被数字化,家中机器人将它们做成佳肴端上餐桌。
来杰,具身智能企业“星尘智能”的创始人。虽然不到40岁,却是拥有16年机器人研发经验的老手,他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是百度小度机器人和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核心初创成员。
2022年,看到科技潮水的方向将要改变,来杰在深圳创办了具身智能企业星尘智能。
星尘智能核心技术是“绳驱系统”。它来自一次灵光一现。来杰发现,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凭触觉、凭力感知能够开门。基于这种启发,团队开发了一套“神经系统”,让机器人手臂完成压、推、拉动作时,自动调节施力。而绳驱技术天然能为机器人提供力感知的反馈回路。
星尘智能的机器人产品通过模仿人类肌腱的传动方式,用绳索替代传统的刚性传动方式(关节直驱、推杆传动),当机器人在同样体积重量下,绳驱有最高的力传递效率(高动态),而且能把电机后置减少末端组件的体积,从而让机器人动作更轻快、更柔顺,能够实时感知拉力,实现安全的人机交互。这种设计让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具备“肌肉感”,不仅能模仿人的动作方式,也能在冲击或接触中用绳子吸收冲击力,确保交互安全,机器人也更抗摔。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星尘智能展示了绳驱技术的全身原型机Astribot S1,并于2025年6月实现量产。目前是全球首家能够量产并出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
星尘智能的产品架构分为三层:
底层是绳驱机器人本体,性能对标人类,运动范围、速度和加速度均略高于人。其模块化设计允许上、下半身分离,半身版可安装在AGV或履带平台上执行客户所需的操作。
中间层是RUI(Robot UI),相当于机器人的图形化界面,支持VR遥操作,让非专业用户也能像玩游戏一样直观控制机器人。星尘智能已实现跨城、跨国遥操作客户任务验证。
最上层是AI模型层,基于遥操作采集的真机数据进行训练,也会按需使用互联网视频数据或仿真数据,结合视觉、语言与动作信息,自主研发了全身移动操作VLA模型DuoCore-WB,
也开放合作,我们是顶级机器人大脑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首个官宣的合作伙伴;和清华、通研院合作开发了ControlVLA框架,用10几次的少量人类示范,即可让机器人掌握倒水、叠衣等任务,成功率超过75%。
除了拥有“本体-数据-模型”的全栈解决方案,来杰认为,与特斯拉、Figure等以刚性结构为主的同行相比,星尘智能优势还在于柔性驱动带来的力感知能力与成本控制。绳驱系统完全依托中国供应链,成本约为谐波减速器的十分之一,寿命可达三到六年。团队自研检测与补偿算法,使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正负0.03毫米以内。
星尘智能独特的技术方向被资本市场看好。创立以来,星尘智能连续完成多轮融资,总额达数亿元。股东包括锦秋基金、蚂蚁集团、云启资本、道彤资本、德迅投资、经纬创投、清辉投资等知名机构。
在商业化方面,星尘智能已启动多场景试点。与央视网联合打造“小央机器人乐队”,在深圳机场和保利剧院多次大规模展演;拿下仙工智能、领益智能的上千台机器人订单,共同开发工业物流场景;在深圳养老机构测试服务型应用;AI系统DuoCore在模型侧支持爆米花制作、饮料售卖等全自主商业服务。
星尘智能的目标并不是要造更复杂的机器人,而是打造一个能被AI充分学习、能被人自然使用的具身智能平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它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刚性机械路径的可能性——以刚柔耦合的结构和产品化思维,推动机器人真正进入可用、可交互、可量产的阶段。
最近,铅笔道与多家媒体同来杰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
一,反共识创业:用绳子驱动机器人
问:为什么选择绳驱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来杰:绳驱其实是传动和减速的一种方式。我以前在腾讯,最早做双足机器人,后来管操作项目。我问团队:“为什么盲人能开门,机器人不行?”过去,我们一直在视觉精度上“卷”,控制得再准,也没用——因为现实问题不靠这解决。
我们试着模仿盲人开门:他看不见,但凭触觉、凭力感知就能顺势转动门把。于是我们做了个“神经系统”,让机器人在随手压、顺势拉的时候,自动调节施力。用谐波(减速器)不行,用多级行星(减速器)抖动补不掉,就开始做绳驱的理论研究。后来发现,机器人运动构型越像人,AI学得越好,而绳驱刚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创业从第一天就确定用绳驱。
绳驱天然能提供“力感知”的反馈回路。这种柔顺性带来安全性,比如我们机器人天天敲敲打打也没事,因为绳子能吸收冲击。相比之下,很多刚性电机机器人敲一下就坏了。
这就是我们“高天花板”的基础——先有仿人的力控,再让更多人通过RUI使用,采更多数据,最终训练AI,实现自动化。
问:绳驱面临哪些困难?为什么当初绳驱没成为行业共识方案?
来杰:早期最大的担心其实是供应链,不是技术。我们从2020年底开始研究绳驱,做到2022年底,从材料、大力马、高分子、金属绳,到拉丝精度、建模、标定都做透了。没惶恐是因为理论扎实。绳驱没成主流,我觉得是阶段性问题。以前没有好的平台能把机械、控制、电驱等人凑在一起研究。像浙大有位老师研究绳十几年了,也想联合几个学院系统解决绳驱问题,但没机会。我们在腾讯时人齐、资源足,才能解决。惟一忐忑的就是怕绳都要进口,但后来发现中国供应链太强,就不怕了。
我们在腾讯时用的是日本和美国的绳。后来我创业时就想,不能老这样搞,得换供应商。我在中国摸了一圈,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国外很多绳的供应商,原始供应商其实就在中国。航母上的绳、电梯上的绳、大吊车上的绳、汽车升降窗里的绳,占了全球市场七八成以上。我们就开始在中国发掘这些供应商,发现完全能搞定,只是之前没人提过这样的需求。这属于工艺技术范围内的事,好处是成本非常低。
问:目前绳驱本体有哪些缺点?市面上采用绳驱的公司比例大概多少?
来杰:绳驱更适合生活化、服务类的轻负载、强交互应用,不太适合高负载工业场景。比如我们设定单臂负载峰值是10公斤,这是人的普遍负载能力。如果要更重的,就该用机械设备辅助了。工业场景对高负载、效率要求高,还要稳定快速停下,这种情况下绳驱弹性太大,不合适。像电梯那种平稳控制的场景没问题,但重工业高频加减速的就不太行。所以我们认为绳驱更适合家庭、商业、人居环境。
行业主流是关节直驱、垂杆传动,谐波减速器,优点是高精密、强负载,但不耐冲击,微小撞击都可能损伤柔轮。工业环境程序化操作没问题,但我们机器人学习大概率要“被撞、敲桌子,磕磕碰碰”,绳驱就很合适。
真正量产的除了我们几乎没有。很多友商说我们一量产他们就抄。去年WRC我们遮拦了一点,今年完全开放,有人拿着手机镜头一直拍我们的绳驱,但我们无所谓,遥操作他们也都都过来看了。
问:绳驱技术下,零部件的寿命有多长?
来杰:我们做过寿命预测,连续多任务不同工况下可达3.2到6.2年。人形机器人出来也没几年,这个寿命其实不低。加上模块化设计,部分损坏可单独更换,比如小臂坏了就换小臂,,寿命整体会提高,参考一辆车的保养环节,还是可以接受的。
问:如果竞争对手仿制绳驱技术。
来杰:他们要先绕过我们的结构专利,把样机仿出来,大概半年到一年。然后要解决补偿算法,把弹性问题补偿掉,重复定位精度要做到0.03毫米以内,这至少还要一年半。我们当时在腾讯研究的就是最底层原理,包括材料、运控算法、电驱板全自研,所以光抄结构是玩不转的。
二,机器人智能化做到70分,提前实现商业闭环
问:你们的机器人做成轮式,这是怎样的考虑?
来杰:我们具备这方面能力,在腾讯时做过双足、轮足、四足等移动方向的研究。当时技术很好,但后来创业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池放哪、放多大?双足机器人的上半身空间有限,电池小,而机构又费电。测算下来续航最多三小时,而且要用特殊电池。既然我们要做产品,让机器人服务人类,就不能让机器人干两小时活就罢工。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决定不做双足,主打“高价值的上半身(重操作),可落地的下半身”。等电池问题解决、产品化可行时再考虑。现在四足或其他机构用我们的半身去配合,是完全可以支持的。
问:很多厂家不断强调机器人自主性,你们为什么要把人操作机器人当作卖点,它是刚需吗?
来杰:我们的卖点其实顶尖本体+领先遥操+高效模型的结合,而且我们认为,遥操作的重要性被大家低估了。遥操作其实挺有意思,我们陆续接到很多需求。比如广州一个化学研究所,他们在云南湖边搞实验,要爬山七天,只为采点水样、做一小时实验。如果能遥操机器人,就省事太多了。
之前有个美国教授体验完以后脑洞大开。他做化学实验,有实验室要穿防化服,只能待一小时,他就想能不能远程遥操。
甚至还有维和部队找我们帮忙拆弹的。
这些场景都不需要AI自主,它们需要的是“人类的远程分身”。这让我们意识到:遥操作不是过渡期,而是长期存在的形态。我们认为机器人缺两个关键接口,就像个人电脑的鼠标和键盘。遥操作+VR能让人更自然地用机器人,这是未来人人都能用的关键平台。
AI其实就是“数据+模型”。遥操作这层正好补足数据。近程遥操能记录操作数据,远程遥操能适应更复杂环境。当然,现在也有问题,站在机器人旁边遥操是用第三视角,缺了第一人称视角。从旁边看,觉得机器人拿杯子很顺,但机器人自己的视角可能根本没看到杯子,这就会出偏差。我们希望“近程+远程”结合,收集完整数据。
到了第二阶段,AI模型主导、遥操作兜底,就能先形成商业闭环。比如,让机器人完成一个任务要100%成功,才能商业化,AI做到70%可能只花100万,做到90%要1000万,做到100%可能要一个亿。那我们干脆让AI做到70%,剩下30%,用人补上,这样就能把应用快速跑起来,还能反哺AI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反向积累数据。
问:你们的遥操作技术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来杰:第一,我们的仿人结构带来人体同构性的优势,这是软硬件整体设计和性能上优势,短期内除非别人改构型或者改设计方案才能赶上。看遥操作时,大家可以关注几个性能纬度:低延时,让机器人能跟上人,速度快效率就高;动作复刻性,比如大幅度转身、下蹲取物、投掷等大范围操作动作,对机器人很难,看能不能跟人同步映射;易用性,不同身高、臂长、年龄的人能轻易上手。我们一比一复刻的好处是什么?操作员就再也不用思考(don’t make me think),只需要下意识做动作就行。但延迟而动作不同步,操作员就得想“我动了,为什么机器人没跟上?”“我动到位了,机器人为什么没动到位”,错误的感受,就得调整和修改动作去迎合机器人,影响操作效率。
问:你们在模型训练上有什么技术特点?
来杰:模型训练上有共性,也有各家的方向。从今年1月份 P0开源开始,大家都有了一个大框架,稍微改动就能拿到不错的效果,这属于“低垂的果子”。
现在低垂的果子都差不多摘完了,剩下的是更高的果子,需要各家自己选择。我们选择的重点是“全身 VLA”,否则我们的含腰带臂、双臂联动机器人优势发挥不出来。
另一块是判断系统,这是我们的重点。别的公司可能加空间理解、活动记忆之类的模块,各有选择。我们也在投入模型架构层面,不久后会发布一个偏向 Pre-train、关于基模构建的成果。
问:那怎么克服 VLA 的数据问题?
来杰:真机数据、合成数据、互联网数据、人体数据,每种都有部分信息,都要联合使用。我们以真机数据为基础形成动作,再通过合成场景增强泛化,比如换桌面、换对象、换背景。互联网数据我们也用,比如数字人骨骼数据、图片信息。这些都能帮助合成。
真机数据成本高,但价值也高。其他外部数据会越来越便宜。我们有几十人的数采团队,可以24 小时采真机数据,从采、标、训到模型产出都有自动化管线。部署验证还没全自动化,但模型训练产出这块已经自动化,研发只要把模型部署上去就能直接验证和调整。
问:你怎么看现在行业追求的泛化性?
来杰: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所谓的泛化性是基础能力,而在商业化要求的成功率、准确性上,可以通过场景迭代持续提升。
一个通用模型可能做不好专用任务,比如焊电路这种需要专门训练的技能。
我们现在主力方向是产品和商业化,少部分人探索泛化性。下一步要发的 Pre-train 技术成果,就是为了提升泛化能力。
现在大模型还没定局。一派认为应基于大模型形成专项应用,一派认为应继续做更大模型,让它能自适应专业任务。我们保持敬畏心,持续投入和比较。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