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电动卡车潜力独角兽企业速豹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2025年内,已累计完成超10亿元战略融资。

访谈 | 铅笔道 邹蔚
撰写| 铅笔道 吴欣晓
中国电动卡车正席卷全球。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4年全球共售出9万辆电动卡车,其中中国车企占了八成。国内市场增速同样惊人:今年1-6月,电动重卡的销量为8.71万辆,已超过2024年全年业绩。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预计,到2028年,中国一半商用卡车市场将实现电动化。
这条快速增长的赛道,人才、资本涌动。
今年9月,电动卡车潜力独角兽企业速豹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2025年内,已累计完成超10亿元战略融资。
速豹科技成立于2022 年,创始人刘超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并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曾担任汽车零件巨头大陆集团中国区商用车总裁。
刘超坚信重卡行业电动化,将为中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第一,电动化与智能化叠加,带来“重构行业”的窗口。
百年来被机械系统主导的卡车工业,首次进入以电池技术、软件水平、数据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
第二,中国工程师红利与供应链红利正在匹配市场需求。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竞争,打造了全球最强的工程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在欧盟2030减碳30%的目标驱动下,市场需求急剧增长,中国企业有能力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迭代产品。
2022年,速豹科技发布第一代电动重卡滑板底盘;2024年4月,速豹科技开发的电动重卡——速豹黑金刚上市,同年 8 月开始批量交付;2025年9月,速豹科技最新的eTopas600电动重卡横穿奥地利,在相同配重和路线下能耗与目前业界公认的电动卡车标杆奔驰eActros 600几乎相当。这背后是速豹科技坚持全栈自研的“内功”。
创办以来,速豹科技已先后获得顺为资本、红杉中国、榆煤基金、中关村创业投资、上海齐鲁实业、海翼集团、集美产投、厦门国兴投资、集美创投等机构的多轮融资。
速豹科技的目标不仅是造车,而是打造一个开放、可复用的技术平台,成为重卡行业的“安卓系统”,让自动驾驶公司、能源网络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生态建设。刘超认为,未来电动卡车的竞争不在价格,而在全生命周期成本(TCO)、智能化运营能力与全球生态整合力。
刘超,速豹创始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霸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不打价格战,出海高价值市场
铅笔道: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电动卡车领域尚未形成红海竞争态势,欧洲市场虽属蓝海但准入门槛较高。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速豹科技在电动重卡赛道的破局机会在哪里?
刘超:所有产能都过剩的情况下,在一个爆发中的市场里求生存,是极其困难的,你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你所宣称的技术领先性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能转化为客户认可的价值;第二,你必须选择最难的品类和最难的市场,才有可能走到下一个阶段。
速豹的想法出现在2020年。我当时服务于一家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集团,负责中国业务。我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趋势——电动化在重卡领域即将爆发。但在当时,业内普遍认为“重卡电动化没戏”,理由是动力需求大、成本高、充电慢。
我和团队却判断:正因为难,才是创业者的机会。电驱系统、电池技术、热管理体系在成熟,中国供应链在价格与效率上有优势,欧洲(碳排放)政策在倒逼市场。
2021年春节后,我和几位老同事坐在一间办公室里。我们画了一天的白板:行业格局、时间窗口、技术路径、资本节奏——最后写在最中间:“做难且正确的事”。
铅笔道:速豹科技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公司。为什么是欧洲开局,而且选择德语区?
刘超:这个时代,尤其对于技术型公司而言,已经不能再叫“出海”了,而是必须“生而全球化”。完全依赖国内市场,是很难打破现有格局的,无论是AI还是机器人,从“出生”开始就得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布局。
我们分析过全球市场,商用车每年大概有3000亿美金的销售额,中美欧各占三分之一。
欧洲的电动化进程虽然比中国晚大概四年,但他们有非常明确的降碳目标,也有着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发展势头必然迅猛。作为一家励志要全球化发展的电动时代的卡车公司,我们毫不犹豫的把目光投向了那里。
为什么选择德语区?因为那里有最完整的供应链,客户的认知水平最高,合作伙伴也最集中,毕竟那里有百年的汽车工业基础。我们选择的,就是最难的市场。
而要在那里立足,光有技术是不够的,你必须拥有“跨文化属性”,最关键的一点,或者说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天花板”,是海外的“一号位”。你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能代表公司、与公司有深度文化绑定、最好是本地人的负责人。
在这点我们非常幸运。我们欧洲的“一号位”,是我原来那家德国企业的老板,有着多年的CEO经验,个人魅力、表达能力和朋友圈都非常出色。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之间有长达十年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种牢不可破的信任。这种信任,解决了许多出海企业在跨国沟通和协调上遇到的最大挑战。
铅笔道:对很多创业公司来说,欧洲市场很难打入。
刘超:关键在“朋友圈”。重卡不是孤立的产品,它需要维修、能源、金融等配套体系。我们在欧洲建立了多层伙伴关系——与当地充电网络合作,解决补能问题;与跨国物流服务商合作,建设服务网络;还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绿色融资方案。
我常说,“出海不是卖车,而是卖能力”。中国企业不能只是带着产品去,而要带着体系去。
铅笔道:作为后来者,如何在海外建立起这种宝贵的信任?
刘超:我们在奥地利的生产合作伙伴斯泰尔汽车(Steyr Automotive),也是这种“朋友圈”的体现。
去年9月,在汉诺威车展,我们发布了欧洲首款车型,并宣布与奥地利斯泰尔汽车合作。
我们和他们谈了一年半,经历了从质疑到信任的过程。他们一开始不相信一家中国初创公司能造出符合欧标的重卡,直到看了我们的样车和数据,并且逐渐了解了我们是一支拥有怎样认知的团队,最终决定开放品牌、提供产线合作。
速豹科技与斯太尔汽车联合开发的eTopas 600是一款纯电动重卡,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在欧洲市场量产,主要面向新能源重卡采购需求市场
02 关键决策:自研电驱桥的背后
铅笔道:你们坚持“全栈自研”,最艰难的决策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些案例?
刘超: “全栈自研”这个词现在有点被说烂了。
但我们对它的定义非常严格:不是你把技术规范给供应商,让他帮你做。而是你手里是需要有“每一个零件的图纸”和“每一行代码”。只有这些核心的工程信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系统才是活的,才能让它持续迭代。
我们的第一条技术原则是——核心系统必须自己掌控,包括电驱桥、整车控制系统、热管理架构、数字底座。
这是我们从比亚迪、零跑这些榜样身上学到的,也是我们认为能在这场竞争中建立差异化的根本。
在这条路上最艰难的决定,就是自研电驱桥。
我们很早就判断800V高压平台是未来,它能效更高,充电更快。 2021年,我们为了做800V系统去找碳化硅,当时乘用车都还没上量,一片样品要12000元,而今天只要2000多元了。但选择了800V,就意味着你需要配套的动力总成,尤其是电驱桥。
当时我们利用我过去在供应链的资源,找遍了国内外的所有合作伙伴。我们发现,最靠谱的一家海外企业,根本不卖给我们。
而行业里的前辈,很多做电机电控的专家,都建议我们不要自己做,他们觉得这不属于我们的资源禀赋,风险太高。
重卡电驱桥的工况极其严苛,它位于悬架系统之下,要承受高达50G的冲击加速度,同时内部集成了电机、齿轮、润滑管路等精密部件,可靠性要求极高。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次决策会议是我在路上开车时参加的,线上跟我们的CTO和负责桥的团队开会。我当时其实非常纠结,非常忐忑。所有的外部压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大家都在说,这件事不是我们擅长的,即使做出来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我特别感谢我们的CTO和我们的团队,那时,他们非常坚定,说“一定可以,没啥问题”。
他们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在工程上做出了几项关键创新:
第一,设计上能尽量复用乘用车的平台,保证成本优势;
第二,通过油水复合冷却的方式,保证了800V系统下的使用寿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一个“贯通式桥壳”的创新设计,解决了重卡在极端工况下的震动和驾感疲劳问题。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就两个选择:要么把钱给供应商,请他们帮忙开发,但很少人愿意接我们这个技术激进、时间紧迫的项目,也担心我们这家初创公司的付款能力;要么,就是把钱投入到自己团队身上。
最后,我们决定“咬牙自己做”。
现在回过头看,这是我们做过的最重要、最正确的决定。只有掌握了核心动力系统,才可能在这个行业里拥有真正的差异化。如果大家都是买来的,那就没有独特之处。所以到目前为止,速豹是所有新势力卡车中唯一自主研发且自主生产电驱桥的卡车主机厂。
铅笔道:速豹作为新品牌,价格并不便宜,如何获得第一批用户的信任?
刘超:你说得对,作为一个新品牌,获取信任是最艰难的一步,尤其我们不打价格战。只靠产品力和信任赢。速豹科技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不做“便宜车”,要做“值钱车”。
我们在国内市场属于高价产品,在欧洲也绝不会去打低价简配的恶性竞争。我们的逻辑很简单:我相信我的产品不比竞争对手差,为什么要便宜卖?
所以,我们赢得客户靠的不是低价,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我们希望做到价值链上移。
国内市场太容易陷入低价竞争,而我们走的是一条“根据地”式的口碑路线。我们不会激进地铺量,而是选择一些意见领袖客户,通过“保姆式服务”把他们服务到极致,再通过他们的口碑去辐射周边。
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没人知道速豹是谁,我们也没打广告。第一批客户都是一个个“试”出来的。
河北有家做大宗运输的物流企业,老板很谨慎。他说:“你这新品牌,我可不敢用。”我就跟他说:“您给我一个月时间,车不好我退。”
结果他试了45天,发现我们比他原有的车每百公里能耗低一成多 我们比他原有的车百公里能耗显著降低,还能跑得更快。最后他不仅买了,还复购。
还有的客户看重效率。
因为我们的动力系统马力更大,匹配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也更快,36分钟就能充到80%。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里,别人跑两趟,我们的车可能能跑三趟。对于大宗运输而言,时间就是金钱。
最极端的例子是在新疆。
去年冬天,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让很多车队的电动卡车都趴窝了,只有我们的车队还在正常运营。那一夜客户给我打电话,说这才是真正能挣钱的电动车。
这些看得见的差异化价值,是我们赢得第一批用户的根本原因。让他们在自己的真实场景里去感受,当他们确认这台车能为他们创造价值时,订单自然就来了。
在海外,欧洲客户更看重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数据。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像之前提到的阿尔卑斯山测试,我们在客户最熟悉的运营路线上,与行业标杆(奔驰)进行最直接的对比。
客户会亲自驾驶,看能耗、看动力、看舒适性、看智能化水平。当他们看到我们的试验车在软件还未做本地化控制策略优化的前提下,就能做到与奔驰几乎持平的能耗时,那种信任感自然会建立起来。
目前,欧洲各大物流公司正在奥地利体验和试驾我们的车,我们也收获了超出预期的肯定以及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
速豹科技的四大核心技术
03 三大能力,决定电动卡车生存
铅笔道:你们有一个“双轨赋能”战略升级计划,其中一点是开放核心技术平台,赋能更多海外车企,形成技术输出与生态共建的双重驱动。不担心核心技术被模仿和超越吗?
刘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们相信开放比封闭更有力量。重卡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独自完成生态。
我们要把核心架构开放给更多伙伴——自动驾驶公司、能源企业、数字化平台——让他们在速豹科技的平台上共建。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行业赋能,加快创新。生态越开放,技术进步越快。
第二,产品赋能,形成合力。客户最终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某个孤立的产品。我们希望速豹科技成为行业的“操作系统”,像安卓一样,连接所有合作伙伴。
这其实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不怕分享,怕的是平庸。
至于被模仿的风险,我们有充分的自信。自信的核心,就是中国工程师的迭代速度。我们的技术迭代速度,会比欧美的同行快。这不是速豹科技一家公司的能力,而是我们背后整个中国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优势的体现。
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算法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的深度耦合。这些东西不是简单抄袭就能直接市场化的,也许我们这一代产品和技术会被复制,但那时我们的下一代产品和技术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的“产品赋能”,类似大众与小鹏的合作逻辑:我们通过开放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帮助整个行业加速电动化进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会因为身处中国这个最具活力的创新环境中,而保持更快的迭代步伐。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投身那个最难的市场尽快把量做起来,让欧洲的电动化转型周期因为速豹而提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追求商业上的成功,用利润来反哺持续的创新。
铅笔道:你认为电动重卡的终极“杀手锏”会是什么?速豹科技的最终使命又是什么?
刘超:我认为未来的决定性因素有三点:
第一,全生命周期成本(TCO)。
重卡是生产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帮客户赚钱。这不仅包括油电差价带来的能源成本节省,更涵盖了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和质量。
如果车总是出故障,需要维修,这些停工的成本是巨大的。所以,通过卓越的技术手段,保证最优的TCO。
第二,智能化。
这不仅仅是狭义的自动驾驶。在短期内,它更多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提升车辆的运营效率,做好资产管理和保值。
例如我们从“三电系统”到底盘架构再到整车平台,都坚持全栈自研。这意味着车辆的所有数据——甚至每一个芯片的进出电压和电流——我们都能掌握。
海量的数据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迭代软件,提升电动化效率,并为智能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长期看,电动化省的是能源的钱,而自动驾驶省的是人的钱。当这两部分成本都能省下来时,它就是一个完美的生产工具。
我们的数字化底座和全冗余系统,让自动驾驶公司可以轻松地将他们的算法嫁接上来,这使我们有机会成为未来卡车机器人化浪潮中的一个关键角色。
第三,生态解决方案。
客户的根本需求其实不是一台车,而是需要把货物以最高效、最经济、最环保的方式从A点运到B点。所以,最终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是否为客户提供这样一种整体的运输解决方案。
这也引出了我们公司的最终使命,我们称之为“ Drive Blue Transportation ”(驱动蓝色运输)。
“Blue”这个词是我们理念的缩写,它代表着Best cost(最佳成本)、Low carbon(低碳环保)和Ultra Efficient(超级高效)。
我们想做的,是实现这样一种全新的运输方式。它的最终形态,也许不仅仅是一台卡车,而是一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
而我们今天所做的所有努力,无论是全栈自研的电动化平台,还是软件定义的数字化底座,都是在为那个未来铺路。
铅笔道:重卡行业未来五到十年的新趋势是怎样的?
刘超:未来十年,重卡行业将有三条主线:
一是全面电动化——这是不可逆的。无论是法规还是成本结构,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二是智能化与数字化融合——重卡将从运输工具变成“可计算的资产”,能实时调度、优化路线、预测维修。
三是全球化竞争格局重塑——过去的汽车工业是欧美定义的,现在中国有机会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成为标准制定者。
中国企业凭借工程师红利、产业链优势与市场规模,有机会在高价值市场中重塑全球对‘中国智造’的认知。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