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AI智能体创业:别整PPT融资那套,第一天就要会赚钱 | 圆桌讨论

近期,由蓟门资管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通院)、中关村银行、进化家联合主办的 “AI Agent 驱动的产业协同新范式” 行业活动,在首享科技大厦举行。大家对一个问题格外好奇:智能体应该如何落地场景与价值重构?围绕着该问题,一个由5位嘉宾构成的圆桌论坛进行。

整理 | 铅笔道 欣晓

AI应用已经进入深水区,尤其是智能体。

当AI从写诗、作画的新鲜感渐渐褪去,人们忽然发现,这场技术革命早已悄悄潜入更深的水域。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正从实验室的概念图纸里走出来,钻进工厂的流水线、家庭的厨房、医院的诊室,甚至每个人的手机后台,用一种更懂你、帮你、替你的姿态,重新定义“智能”的边界。

其中,几个最醒目的问题呼之欲出。

如何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打造专属智能体?

大厂还是初创公司在AI Agent赛道更有优势?

AI对传统企业的影响是革命、续命还是救命?

智能体更像工具、功能还是生态平台?

算法、算力和数据仍是核心吗?如何评价优秀AI公司?

未来收入增长预期如何?驱动因素是什么?

AI智能体是风口还是风险?

近期,围绕以上问题,由蓟门资管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通院)、中关村银行、进化家联合主办的 “AI Agent 驱动的产业协同新范式” 行业活动,在首享科技大厦举行。

大家对一个问题格外好奇:智能体应该如何落地场景与价值重构?围绕着该问题,一个由5位嘉宾构成的圆桌论坛进行。

该环节由进化家创始人、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秘书长徐勇主持,极智跃维创始人& CEO陈寒、BaseBox创始人&CEO赵政胜、万界数据副总裁/万界方舟总经理赵新龙、AutoCoder创始人宿文共同参与。

参与本次讨论的嘉宾公司业务介绍

以下是精华提要:

1、AI融资形势怎样?

市场冰冷残酷,不是本科一二年级拿着PPT就能轻松融到资的年代。

2、智能体如何实现?

结合私有数据库和硬件,形成个人/中小企业中枢,处理70%重复任务、辅助30%决策。

3、大厂vs初创谁更有优势?

大厂资源优势放大,但小厂灵活创新力强;从大厂出来创业的人或成黑马。

4、AI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如“第四杠杆”,降低开发门槛;大厂需布局“第二曲线”续命,否则革自己的命。

5、智能体像什么?

不止工具,更有自主性;价值在于信息密度、重复性处理和个性化服务,未来生态化。

6、当下,怎样定义一家具备竞争力的优秀 AI 公司?

算法、算力和数据仍是金标准,突破在预训练;需场景理解,建立壁垒。

7、给创业者/投资人的建议?

明确盈利模式、勇于尝试、付费支持AI应用、别听噪音,直接行动。

圆桌讨论,自左至右分别为:徐勇、陈寒、赵新龙、赵政胜、宿文

以下是嘉宾的对话实录:

徐勇:最近汽车圈有点热闹,理想汽车创始人说全中国真正的产品经理只有他和雷军,引发了不少争议。其实在AI领域也有类似的声音:有人认为只有大厂才能做出真正的智能体。

那问题来了,沿着AI Agent这条路,如果要跑出成果,你们更看好大厂,还是初创公司,亦或是从大厂出来再创业的人?

陈寒: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极智跃维是我创办的第三家公司。我在研究生时期开了第一家公司做AI咨询;第二家是AI+CE的企业;这家是多模态智能体场景化AI医疗公司。

我用过大厂和小厂的产品经理,年薪从20万到80万的都有。说到底,最核心的还是人。

大厂见过大世面,知道从1000到10亿的路径是什么样,很有格局。但小厂的创业者如果从0到1、0到10走过一遭,他们的韧性和执行力也非常强。

在AI这个硬核时代,大厂的资源优势可能被放大,但小厂的灵活性和创新力也能让他们异军突起。所以,我觉得从0到10和从1000到10亿的人才,都会在这一轮AI浪潮中大放异彩。

徐勇:非常精彩。大厂并不一定高枕无忧,创业型的企业也可能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接下来问问赵总。赵总所在的公司据说很赚钱,AI化是大势所趋,传统SaaS和软件公司都在转型AI。但对大厂来说,AI是革自己的命、续自己的命,还是救自己的命?

赵新龙:这个问题让我精神一振。

换个角度看,这就像互联网时代讨论的“第二曲线”或“三级火箭理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像火箭烧完一级燃料,必须抛掉包袱才能飞得更高。

现在的AI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你是按三级火箭的逻辑去布局,AI就是在续自己的命;如果固守原有优势,可能就是在革自己的命。

我认为AI是普通人乃至企业的第四次杠杆。

前面三次杠杆——人力资源、资本、代码与媒体——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

而AI综合了这些能力,比如让普通人用自然语言就能编程,开发小程序的成本从几十万降到几百块。这对个人、小团队和大企业都是巨大的机会。

过去,互联网时代的内部创新成功率低,但有了AI这个“第四杠杆”,大厂内部创新的成功率会显著提高。我们公司做AI基础设施,就是因为看到AI应用的爆发潜力。

比如,过去做一个APP成本高、收益低,很多小众需求被忽视,但现在AI降低了开发门槛,无数需求都能被满足。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每个个体和企业实现梦想的机会。

徐勇:我们常把新事物和熟悉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把面包形容成“又软又甜的馒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熟悉小程序是工具,公众号是功能,APP是个体化应用。

那么,AI智能体更像小程序的工具、公众号的标配功能,还是能帮助企业打造一个有想象力的商业平台?

赵政胜:目前,智能体(Agent)更多偏向应用,但我更喜欢“智能体”这个中文翻译。它不仅是个工具,更像一个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实体。英文“Agent”有“代理执行者”的意思,背后还有“Agency”这个词,代表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如今的环境下,创业机会在于找到大厂无法覆盖的领域,而智能体的核心在于算力、算法和数据。如果只是做应用,缺乏在这三者中的独特优势,就很难突破大厂的限制,技术一更新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智能体必须是一个有主体性的存在,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

过去,中国的中小企业更关注结果,比如销量增长,而不太在意效率提升。智能体不同,它不分To B还是To C,只要智能化,就能解决70%的重复性任务。

它的价值有三个维度:一是信息密度高,数据化程度强;二是重复性高,能处理繁琐事务;三是高度个性化,基于数据为每个人提供定制化服务。

比如,我们晚上想吃的饭都不一样,智能体能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它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实体,真正贴合用户的生活。

徐勇:你觉得智能体能发展出千亿、万亿规模的公司吗?还是说它更像一个生态的入口?

赵政胜:未来一定是生态化的。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用户愿意买单。从用户和企业的角度看,他们花钱买什么?

第一是价值复利,用得越多越好用。

第二是可量化的回报,比如省了多少钱、赚了多少收益、节约了多少时间。

第三是可迁移性,数据沉淀在平台上,形成强粘性,不会被轻易替代。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个繁荣的生态会自然形成。

我相信,未来智能体不仅会帮我们花钱,还会帮我们赚更多的钱,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徐勇:赵政胜总提到,AI公司的核心支撑是算法、算力和数据。那在生成式AI和智能体时代,这三个要素还是金标准吗?评价一家优秀智能体公司的维度还有哪些?哪些可能成为行业领袖或可能被淘汰?

宿文:算法、算力和数据仍然是核心,但突破的关键在于算法和数据。

算力可以通过资本解决,数据可以通过积累或合作获得,但算法需要对场景的深刻理解。优秀的公司必须在这两者上建立壁垒,否则只能短期领先。

真正跑出来的,往往是那些在预训练上有突破的团队,因为预训练决定了模型的底层能力。

过去一年多,全球有不少握有大量算力和人才的大厂,但真正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不超过三家。这说明算法层面的创新至关重要。

比如,有些技术路线已被验证效果有限,而预训练的突破能带来真正的“速度”——不是产品迭代的速度,而是模型架构和对齐方式的创新带来的智能收益。

这种核心能力会让一些公司在生态中脱颖而出,而仅靠短期红利的公司可能被大潮淘汰。

徐勇:接下来我们聊聊收入的问题。现在的投资人很“凭亿近人”——有过亿,咱们好好聊;没到亿,就再努力努力。

赵总的盈利模式很清晰,卖算力基础设施,大家发展得好他就赚得多。其他几位嘉宾的公司也是AI领域的新锐创新企业,我想请教:今年下半年至2026年,你们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如何?驱动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宿文:收入最终会反映在结果上,因为投资人看的就是这个。

我的职业经历从做VC到创业,涉及工业软件和AI领域,深刻感受到市场不会因个人改变,我们只能适应市场。

创业者的目标是活下去,坦然接受结果。我们的产品聚焦端到端的生产环境应用,比如支持用户绑定域名、5到8分钟自动生成并上线APP(iOS除外,因合规问题)。

我们关心谁会真正把产品部署到生产环境中,以及用户的增长量,不采用免费增长策略,而是以结果为导向。

对标的产品是Boat和Level,7月我们开始商业化,希望用6个月追上它们两个月的数据量,单月收入达到百万美元级别。

徐勇:非常期待,祝福你们。接下来请赵总分享。

赵政胜:我们的产品是为个人打造专属智能体,结合私有数据库和硬件,形成智能中枢,落地在硬件系统上。

这种模式盈利很稳妥,因为它在用户熟悉的产品基础上增加了新功能,接受度高。

比如,类似私有云或NAS的设备已有市场基础,我们在此之上加入更智能的系统。用户购买后会持续使用,不会有太大抗拒。

所以这方面我们比较不担心,因为这种销售模式既有保障又能满足用户对智能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徐勇:谢谢。接下来请陈总分享。

陈寒:说实话,我不太擅长讲故事。毕竟我们的创业之路从一开始就有了盈利,说出来总怕显得有些 “凡尔赛”,也很难通过过往经历做太多背书。

但我始终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初创企业若想通过努力赚到钱,实现每年 10 到 20 倍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AI带来两个特点:第一,正如赵政胜总提到的,数据有复利效应,用户越用越离不开;第二,它是基础设施,就像赵新龙总所言,智能体越来越会像一项基础设置、“新的智能电力”,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

我们公司走的是三级火箭路线:第一级是为医院提供AI赋能的交叉智能服务;第二级转向功能性医学,探索“收入即服务”(Revenue as a Service)的模式,直接以利润为交付;第三级是进入大健康领域,做个人和家庭的全程功能医学管理。大健康行业利润高但科技含量低,当我们用AI进入这个领域,收益是可预期的,增长潜力巨大。

徐勇:最后一个问题,想请各位给AI投资人、创业者或AI爱好者一个建议或提醒:AI智能体是“钱多人傻速来”的风口,还是“此地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陈寒:最重要的建议是:当前市场冰冷残酷,不是本科一二年级拿着PPT就能轻松融到资的年代。AI创业有固有的高成本,比如团队和算力的开支。

所以,必须在第一天就明确盈利模式,确保有基本盘才能入场。你的商业模式会不断优化,但没有盈利基础,很难在这条赛道上走远。

徐勇:谢谢。接下来请新龙总分享。

赵新龙:我的建议是保持对AI前沿的关注,并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最近我在武汉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MBA课程中发现,很多常见的功能,比如生成音频播客——输入一个主题就能自动生成五分钟的男女对话播客——很多人竟然不知道。

如果不了解这些前沿技术,投资或创业的决策可能会出错。

所以,两个具体建议:第一,如果发现不错的AI应用,可以付费支持创业者,哪怕一个月几十块、百来块,这不仅是拥抱AI,也是支持行业发展。

第二,AI编程现在非常简单,用自然语言就能开发小程序。如果有想法,直接动手试,AI让普通人也能快速实现创意。

徐勇:新龙总真是个有情怀的资本家。先为创业者付费支持,很有格局。接下来请政胜总分享。

赵政胜:现在开发一个APP或应用的成本已经非常低,如果你有想法,当前是尝试的好时机,AI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但如果想在AI行业做出大成绩,就需要技术壁垒或深厚积累。另外,名校背景或大厂经历是个好起点,但不是唯一条件。

AI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AI能达到博士生水平,甚至帮你写算法。只要在某个垂直领域建立壁垒,普通人也能快速崛起。

所以,下决心前要做好心理准备,但一旦找准方向,AI会成为你的强大助力。

徐勇:最后请宿文总压轴。

宿文:我的建议是:别听太多建议,干就完了。国内的AI媒体和所谓创业信息大多是噪音,价值不高。

创业者也好,投资人也罢,关键是认知来源。

去读大模型领域的开山鼻祖文章,了解核心观点,而不是被杂音干扰。比如,我提到的预训练是技术高点的观点,就来自那些经典文献。真正的突破在于是否能复刻核心技术。所以,别想太多,找到方向就去做。

徐勇:太棒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态度太燃了。

十年前,国务院的互联网推广政策催生了美团等巨头;上周,国务院又发布AI应用发展指导意见,目标是三年内AI应用普及率超75%,年内超90%。新技术往往被高估短期价值,低估长期潜力。

未来几年,几位创始人可能在其他赛道继续闪耀,也可能有更多像你们一样的行业领军者涌现。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祝福四位创业者的企业越来越好,也祝在座的每一位在AI时代淘金成功,拥抱更光明的未来。谢谢大家。

你是否在寻找企业的下个增长点?进化家最近发起了《数字经济AI增长营》,课程集结了知名天使投资人徐勇、合鲸资本、腾讯等名师,定能点燃你的内在增长引擎。详情见海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