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超过3000亿元的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发行H股并在主板挂牌。
作者 | 铅笔道 华泰诗
异常热闹的资本市场,又要迎来一场盛宴。
继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A股龙头企业掀起“A+H”两地上市的浪潮后,A股“果链一哥”、市值超过3000亿元的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讯精密”)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发行H股并在主板挂牌。
其创始人王春来女士从富士康女工到世界500强企业掌门人,用二十年把立讯精密带成了苹果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被称为“果链新王”。
市场消息称,此次其募资规模或达10亿美元。业内人士普遍解读为,其在为未来的全球化扩张、汽车电子和AI硬件布局预留“弹药”。
立讯精密于2010年9月15日在A股上市。截至2025年8月28日收市,立讯精密总市值约3343亿元。
面对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过度依赖苹果的质疑,立讯精密正加速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而这背后也映射出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转型焦虑。
事实上,行业正出现新的“黄金赛道”:
- 新能源汽车,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将达1800万辆;
- AI服务器市场,预计到2027年规模超过1500亿美元;
- 可穿戴设备,全球出货量已超5亿台并保持两位数增长;
- 低空经济,相关产业到2025年有望达到1.5万亿元。
这些新机会,正在成为制造业企业们的集体答卷。
01
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位于东莞,其创始人是王来春女士。
1988年,年仅21岁的王来春从广东澄海来到深圳,成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首家工厂的第一批流水线工人 。
工厂条件异常艰苦,许多人来了又走,但王来春在富士康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间,她从一名普通女工晋升为大陆员工能达到的最高职级,管理着上千名员工,更见证了富士康成长为全球电子代工的巨无霸。
1999年,王来春与兄长王来胜单干,收购香港立讯其,并于2004年在深圳创立了立讯精密,最初承接来自老东家富士康的外包订单。
2010年,立讯精密成功登陆A股,当时市值仅约69亿元。此后,凭借着“与凤同飞,必出俊鸟”的信念,于2011年通过收购正式切入苹果供应链。
在智能手机风靡全球的浪潮中,立讯精密作为代工企业,与苹果深度绑定,股价在十余年间暴涨超过40倍,成为A股市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牛股。
如今,王来春早已成为身家千亿的“女首富”,她与兄长王来胜共同以1315.2亿元资产位列“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第13位。
而立讯精密也在不断壮大。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于2024年按收入计,立讯精密在精密智造解决方案(PIMS)行业中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大陆第一。2023年至2025年,立讯精密连续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财务方面,2022年至2025年前三个月,立讯精密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40.28亿、2319.05亿、2687.95亿和617.88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04.91亿、122.43亿、145.79亿和33.77亿元。
02
立讯精密是如何赚钱的?
一句话概括:它帮助苹果、Meta、特斯拉们把“复杂的零部件,变成稳定可靠的成品”。其业务核心是为全球顶尖的科技品牌提供从精密零组件、功能模组到系统级整机集成的跨领域垂直一体化开发与智造解决方案。
其业务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等众多领域,但目前仍以消费电子为主。
立讯精密最初是连接器起家,后来逐渐切入线缆、声学、摄像头模组,再到整机组装。如今,它已经是苹果AirPods的主要代工厂,也是少数能承接部分iPhone组装的中国厂商。
2024年,其整体收入的86.7%来自消费电子,其中AirPods贡献了最大份额。在行业里,常把富士康称为“iPhone代名词”,而立讯精密则是“AirPods代名词”。
苹果是立讯精密的“超级客户”。
数据显示,2024年其来自单一大客户(即苹果)的收入超过1900亿元,占总营收七成以上。
其他客户也很有分量,包括Meta、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以及比亚迪、理想、特斯拉等车企。但苹果仍是其核心。正因如此,外界常调侃立讯“绑在苹果身上”。
然而,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使其业务面临巨大风险。任何来自大客户的订单波动、供应链策略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致命打击,欧菲光被移出“果链”后的困境便是前车之鉴。
因此,对于立讯精密而言,战略转型不仅是一种主动的业务扩张,更是一种关乎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选择。
从最新财报来看,立讯精密确实在做转型。一方面继续深耕消费电子,保证现金流;另一方面则全力冲刺汽车电子和AI服务器。
2024年上半年,其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40%,主要来自新能源车的高速增长。比亚迪、理想、特斯拉等车企都在加大电子零部件采购,立讯在车载线束、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上加速突破。
AI浪潮掀起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升级,立讯则押注高速互连、光模块和散热系统。这背后逻辑很清晰:果链企业必须寻找“果链之外的第二曲线”。
03
智能手机红利见顶,是所有“果链”必须面对现实。
它们几乎同时盯上了几条新的增长曲线——
1、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
这是最典型的“果链外溢”。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1400万辆,预计2025年将达到1800万台,中国市场占比超过六成。
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电子零部件价值量要高出30%以上,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台车,电子厂商就能多分一块“蛋糕”。
因此,不仅仅是立讯,歌尔、比亚迪电子、鸿海等厂商都在涌入车用线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模组等赛道。
到2030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6万亿元,行业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整个电子代工产业链,都在把车视作“第二个手机”。
2、AI服务器与数据中心。
ChatGPT掀起的算力热潮,让服务器成为新的硬通货。IDC预测,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430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1500亿美元以上,复合增速超过25%。
这背后不仅是立讯在高速互连、光模块、散热系统上的切入,更多厂商也在布局:浪潮信息、纬创、广达等老牌服务器代工厂,都在抢占AI数据中心的风口。
谁能率先掌握低功耗、高带宽的硬件解决方案,谁就可能为下一代新王。
3、可穿戴设备与AR/VR。
虽然手机出货量趋于饱和,但新的个人终端仍在成长。202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超过5亿台,未来五年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苹果AirPods的爆款效应带动了整个TWS耳机产业链,歌尔股份、漫步者等厂商都在分食市场。
与此同时,AR/VR重新点燃了资本热情,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让这一赛道重新进入主流视野。
IDC预计,2028年全球AR/VR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对整个制造业来说,这是一场类似于“智能手机初期”的集体赛跑。
4、低空经济与机器人。
这是更长远的未来。工信部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相关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
无人机、无人配送、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对精密零部件的需求正快速增加。大疆、极飞等已经在拉动上下游供应链,而电子代工厂们也在积极寻找切入口。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从“消费电子”迁移到“产业电子”的机会。
5、全球精密制造市场本身的扩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精密智造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94.7万亿元,到2029年增至121.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5%。
这意味着即便不看具体赛道,整个“制造业大池子”也在变大。
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这都是一场持续升级的淘金赛:谁能更快地把AI、自动化、绿色制造融入产线,谁就能拿到未来的入场券。
未来的立讯精密不会只是一家“苹果代工厂”。它的正在从“果链”走向“新链”。伴随着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AR/VR等新赛道逐步放量,未来会跑出越来越多的隐形巨头。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