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变得更加时尚有科技感一些。
2016年,薛素文带领1000人团队、3亿启动资金创业,手里攥着的不是现成的商业模式,而是一股热情+一个待摸索的蓝图:用数字能力改造农业。
9年过去,这个作为起点的想法,竟支撑起一个独角兽的诞生:农信互联。
目前,其核心子公司(农信数智)打造的“猪联网”平台,在畜牧产业数字化市场份额超35%,稳居行业第一,并且在2024年底获得近3亿元融资。
薛素文从猪联网开始入手,最早用互联网手段帮客户管猪养猪,随后,从生产管理扩展至线上交易场景,再拓展到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数智化服务。
薛素文非常庆幸,因为到今天,改造农业的工具变多了。以前是互联网,而今还有大数据、AI大模型、机器人。
在本次铅笔道访谈中,薛素文分享了养猪等产业的新兴机会,以及在AI、机器人的新技术冲击下,产业的最新应用实践。以下是部分精华观点。
1、养猪产业的客户刚需是什么?
答:猪场最大的刚需是降成本,具体来讲就是用数智技术与平台的力量让猪场的猪多生、少死、早出栏。
2、养猪产业能玩烧钱补贴那套吗?
答:不能。烧钱一地鸡毛,没有续费率。
3、养猪产业的需求,能复制到其他哪些产业?
答:主要与养殖相关的,都容易复制,比如家禽产业,反刍(即牛羊)产业,水产等。
4、目前,大模型对养猪产业的实践价值?
答:以前给客户提供报表与指标,但客户往往看不懂或抓不到重点,现在可以直接帮助客户拆解或推理相关的数据,并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甚至帮助客户执行方案。
5、目前,机器人对养猪产业的实践价值?
答:部分代替人,它是从经验型养殖到数智化经营的关键转折。没必要做成人形,实用最重要。从事后分析变成事前预警,比如母猪查情、巡检猪场、智能盘估、智能饲喂、机器人注射疫苗等,减少人员接触。
6、对农业而言,机器人有必要做成人形吗?
答:没必要。核心不是模仿人形,而是解决问题,能干活就是好机器人,比如能伸缩、带传感器,能够像孙悟空一样变出各种工具最好。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起步就是1000人
铅笔道:2016年您独立创业。独立创业,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薛素文:创业前我是职业经理人,尽管有许多经营上的压力,但大多数还是老板来顶着。现在的压力与以前不一样了,一种油然而生的“生死感”,核心技术的迭代、商业模式的变化、对员工的激励、对客户的承诺、对股东的交代,哪一样做不好,都有可能翻车。
铅笔道:创业9年了,您觉得哪一年最顺?哪一年最难?
薛素文:大概创业两三年之后好点,前两三年确实挑战很大。
一开始没有成熟产品与商业模式,完全靠一股热情。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希望通过数字能力改变农业的现状,但怎么改其实还在摸索。
几年后公司的团队、产品与市场都慢慢起来了,绩效趋于稳定,公司也不再亏损,感觉会好很多。
但疫情那几年,公司的收入增长不达预期,加上人员被困在办公室或家中,不但猪场进不去,猪场老板的办公室也进不去,许多签好的单子无法落地,一千多人的团队,一个月上千万的薪资,一个人都不敢主动的砍,确实压力很大。
铅笔道:那光是工资就很惊人了,一年好几亿?
薛素文:对,好在我们的创业起点是比较高的,仅实际投入的注册资金就有3亿元,比起几十万、几百万的初创公司,会好一些,但一下子就这么大的团队,让公司迅速盈利也是很困难的。
铅笔道:一千人出来,大家对公司的未来有没有明确预期?
薛素文:是的。没人知道公司会走多远,也没人敢打包票我们能做成什么,大家只是相信这事值得干,相信我,也愿意跟我一起干。
后来我们不断调整,第二年开始有了收入,虽然当时还没有利润。
铅笔道:B端业务在两年内能控制亏损在几千万级别,算是不错了。
薛素文:第一年基本是产品打磨和试错期,订单很少,客户当时的认知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后来我们在产品之外增加了许多服务,客户感觉有价值了,获客的难度就会好很多。
02 产业破局点:生产端还是交易端?
铅笔道:您的愿景是通过互联网改变农业。当时的改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B2B交易平台,另一种是提供数字化管理模式。您是哪种?
薛素文:我们更强调生产端管理,不只是交易。做交易有点像“搬运工”,我当时就觉得,如果只是做纯线下搬线上的事,那宁可不做。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确,要从客户最需要的但大家都不好做的那一端切入,即从猪场的生产端入手,思考如何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解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做到让猪多生、少死、早出栏。
铅笔道:所以您其实是在帮客户把猪管好,并持续优化成本和效率?
薛素文:对。比如用一套算法快速定位生产效率低的种猪,建议场长加速淘汰;对日常饲喂,我们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精准饲喂曲线来降低料肉比;用视觉算法洞察猪场中的每一头猪,实现远程养猪;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大模型对猪场整体运营做诊断,深度解析每一个生产动作或流程是否合理。
铅笔道:我听出来了。您跟其他对手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其他人在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猪场,您还是用“产业思维+数智思维”共同服务猪场。
薛素文:对。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农企或农户打交道,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人也不是纯粹的农业人,我们是站在这两者中间的那一小撮人,将两种思维揉碎、融合并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观。比起互联网人,我们通常更能懂得农业,对行业的运行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也看得比较清楚,其切入点和解决方案都比较接地契。那些纯血的农业人,基于思维惯性,也通常用行业经验解决行业问题,而我们则不一样,经常跳出来,在行业方案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用数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铅笔道:互联网改造行业,包括钢铁、物流、木材行业,都流行做B2B交易平台,烧钱把买家卖家搬到线上,促成交易。您当时为什么没选这条路?
薛素文:如果烧钱做B2B交易,成本很高,因为至少要烧三份钱。
第一份是做结算的钱,你看微信支付大概是6‰,这就是支付的成本吧,农业企业是个大进大出的行业,GMV很大,如果全部用微信支付,6‰的支付结算成本,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份要承担的成本。我们养猪人一头猪能赚多少钱?
这6‰就相当于从他们身上拿走了。本来线下交易可以避免这个成本,现在反而增加了。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降成本,结果却把成本抬高了。
第二个是流量成本。许多产业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了做大GMV,将融到的钱充值到各种流量平台上买流量或学TO C互联网公司玩“免费”或“补贴”,这是要支付的第二份钱。
第三个是开发交易系统的费用。许多做B2B的为节省费用,拿出几十万找人开发简单的交易系统,但这些系统仅仅是商品上架、买卖方下单、结算 、物流这些简单的基础功能。我理解要想把交易平台做好,必须持续迭代,除了基础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各种算法的智能推荐及用户服务系统的深度开发,而这些事要持续做好,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三笔钱。
产业互联网如果仅仅做交易,相当于为To C互联网打工,做半天都是为别人做。
所以为什么说B2B一直做不起来或越创越少,很难跑出来?那些大平台吸附能力太强了,我刚才说的这三份钱基本上都是被TO C 的大平台赚走了,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绕过他们,这里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从生产管理端入手,因为生产管理这类解决方案,行业属性太强了,我们从这里切入,通常很难找到旗鼓相当的对手。
铅笔道:To B行业有一个很核心的指标叫续费率,对吧?如果补贴一去掉,续费率不行,那模式就跑不通。
薛素文:全部得一地鸡毛了。但我们从来没有补贴过。
我们这个行业有位很资深的前辈,我创业的时候他说:如果我能成功,那就是个奇迹。
十年后他来找我,说我能生存下来,无非2个原因:第一个是切入点和别人不太一样;第二个是我是长在泥土里面的互联网公司,不是那种天上掉下来到处砸钱的,总之,从地里长出来的会比天上掉下来的站得更稳当一些。
其实我很少拿VC的钱,我们创始股东自己投了足够多的钱。后来第二轮、第三轮融资,其实那时候企业已经开始不烧钱了,而且基本上找的是产业里的战略投资者的钱。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VC,但我自己更愿意选择行业中的战略投资者。
我筛选行业投资者有几个标准:第一个,比如在行业里有影响力的,我觉得是合适的对象,能共享资源;第二个,要充分信任,合同简单一些,我们这个圈子很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多问几个人就知道彼此间的底细,信任感会比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强一些。
03 拆解养猪产业刚需
铅笔道:有没有一个战略认知,是支撑到你们今天都还受用的?
薛素文:我们这个行业目前还是围绕降本增效这件事,如果哪些方式或技术能帮客户降本增效,我们就去做。之前着重解决管理问题,现在也尝试解决交易问题——当然,是建立在不烧钱的基础上,建立在能降本增效的基础上。
铅笔道:所以是围绕同一批客户,但是解决的需求变多了?
薛素文:客户是同一批,就是把生产客户变成交易客户再变成数据客户,基本上都是重叠的,相当于增购。
举个例子,在生产过程中系统发现该猪场小猪拉稀现象严重,算法系统会分析存在这个现象的原因,然后像大夫开药一样,给他们推荐合适的产品,这些生病的猪在哪个阶段要吃什么料或药,要吃多少、一天几餐,都非常严格,最后才引导到线上交易采购,不是简单的撮合买卖。
铅笔道:就养猪行业来说,不同客户需求在您营收中的比重怎样?
薛素文:大概分为3类客户。
顶部客户的数字类管理需求最重要,从过去的信息化升级到数字化。因为他们规模大,对数据中台、甚至是大模型建设及AI相关的需求比较多,同时,他们需要企业数智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把企业的各个环节都连接起来,这种客户通常希望我们为他们量身定做整个底层平台。
腰部客户的需求相对均衡,通常也是标准的,他们希望借助我们的平台的能力与资源一劳永逸地解决生产、管理及交易流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主要服务的客户群体,也是我们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
底部客户首先用的是农信的内容产品,这相内容产品相当部分是免费的,这相当于培育客户,我们相信这些客户会成长起来,变成腰部或顶部客户。他们用我们的行情宝、猪病通、猪学堂、猪友圈等,每天看猪价、查猪病、学养猪、交猪友等,这更像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这类客户,通常对农信商城上的集采或优选产品感兴趣,同时也希望他们猪场的商品猪,通过竞价的方式,能够在国家生猪市场上多卖一些钱。
铅笔道:三类客户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薛素文:就客户分类标准来说,外人一般看肥猪存栏量,行业内看母猪存栏量,母猪存栏量相当于产能,能反映出产量规模。
第一类是集团化客户,大概占行业的30%,至少要有3-5万头母猪。一头母猪一年大概能生20多头猪,5万头母猪一年就能有100多万头猪,产值也不少,这是顶部客户的标准。
中间客户大概是500头母猪以上。现在趋势是散养户不断减少,市场份额留给中间客户;中间客户中有一部分会往上走,这类客户他们已经用惯了我们的产品,一旦成为顶部客户,也通常会延续我们的产品。
底部客户责主要是500头以下的家庭场,这些客户分化严重,受行业竞争影响,一部分自动退出,一部分则进化到腰部,成为我们重点的服务对象。
04 需求延展:从养猪到养家禽
铅笔道:养猪行业的经验,是可以复制到很多行业的。目前哪些行业,是您最想复制的?
薛素文:主要与养殖相关的,都容易复制,比如家禽产业,反刍(即牛羊)产业,水产等。
除了养猪,家禽行业是第二个,家禽行业又可以细分为肉禽和蛋禽。肉禽规模化程度高,机会不多了,蛋禽还有机会,我们的禽联网已经比较成熟了,在市场应该也有一定的竞争力,只是我们过于关注生猪市场,没有将主要推广精力放在这里。
再往下就是反刍(chú)动物:牛羊。
牛羊有两种,肉牛和奶牛,放养和圈养方式不一样,解决方案不一样,我们对圈养的模式会熟悉一些,我们已经羊联网了,最近也在合作开发牛联网的市场。
还有一个是水产行业,市场规模也很大,我们几年前就已经有一个小团队布局渔联网,今年融资到位后,开始筹划在水产领域加快步伐。
铅笔道:这些行业,目前的进入节奏到哪一步了?
薛素文:都已经进入了,不但家禽、牛羊和水产也进去了。我们进入新行业的路线有两种,一种是承接一些项目,来积累我们对行业的认知,夯实我们产品,进而形成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再大规模推广;二是寻找一些专业的小团队,在其比较小的时候我们试着投一些钱,用我们的经验与资源扶持他们成长,一旦做大了,再逐步加码甚至将其纳入我们的体系中进一步成长。
铅笔道:刚刚说的水产,包括沿海的吗?
薛素文:可以包括,各种水产都能覆盖,比如虾类、贝类、草鱼、甲鱼、螃蟹等,但它们的饲养方式差异很大,比较分散,不好做,相对来说牛羊还好一点。
但我现在觉得养猪行业还没做透,还有很大空间,所以不敢轻易把时间花在其他行业。
铅笔道:这个可以让您打个分,假设把行业做透是100分,您现在自评分多少?
薛素文:养殖业中,生猪我觉得只做了60分,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到,家禽可能30分都不到,牛羊大概20分,还是不及格的水平。
05 疫情后遗症
铅笔道:疫情对您业务有影响吗?
薛素文:有影响,
疫情期间我们公司大概有一千人左右,业务受很大影响,好多工作没法展开。有些东西必须到猪场才能实现,比如安装设备,客户签了单子也落地不了,一线员工只能在家待着,影响很大。
铅笔道:所以客户的采购支出就减少了。
薛素文:是的,他们觉得能活下去就不错了,所以很少将钱投入到智能化领域。
铅笔道:那三年大家都很难,只能用主观调整对冲客观影响,您当时是怎么对冲的?
薛素文:那几年我们只能优化产品,收入没法增长,正好有时间做产品迭代,把以前的技术债还了,底层平台能力有了质的变化。因为以前总在应付客户需求,疫情期间客户需求暂时提不出来,我们就趁机夯实基础,但那几年对利润影响很大。
铅笔道:亏损率超过创业初期了吗?
薛素文:没亏损,也没达到目标,本来计划每年增长至少50%,结果可能只增长10%甚至5%,也跟我们在疫情期仍然承担着庞大的员工薪资有关系。
铅笔道:创业开弓没有回头路,现在也不后悔吧。
薛素文:不后悔,虽然压力大,但走过来了,觉得这趟经历也蛮好的。虽然说,如果没有疫情,我们公司可能都会比现在会更好。
铅笔道:那时候就没有想过利用疫情做一些相关业务吗?比如有机器人企业,疫情期间做消毒机器人。
薛素文:主要是没条件,疫情对我来说,更多是推动我们去思考更智能化的产品,比如如何做到非接触养猪、如何提升AI算法、如何将远程看猪、远程监控落地等,这些产品的雏形就是那时候形成的,不过真正落地是在疫情后。
疫情让养殖户意识到,不能天天待在猪场,能否在离猪场很远的地方也能看好猪、养好猪?“少人快养”和养猪机器人的概念就是那时候思考产生的。新想法当时没赚钱,但给现在带来了很大帮助。
06 养猪新技术:AI大模型、机器人
铅笔道:我们都很庆幸熬到现在,当年有互联网工具,现在有大模型、机器人,工具更多了。大模型火了之后,从2022年11月到现在,你觉得这个工具带来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薛素文:很兴奋,觉得有无限可能。农信沉淀了很多数据、算法,还有自己的体系,2022年底ChatGPT出来后,我们就开始琢磨大模型,做了两年,在行业里应该算做得比较深的。
总结来说,以前给客户提供报表与指标,但客户往往看不懂或抓不到重点,大模型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直接帮助客户拆解或推理相关的数据,并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甚至帮助客户执行方案。
以前给养殖户的报表太多、指标太复杂,还有英文缩写,他们看不懂,现在基于农信IAP平台的大模型,能直接告诉他“猪场的成本还能降多少?”、“今天应该淘汰哪些母猪”、“什么时间应该出栏育肥猪”等等,不用解释为什么,简单直接更有效。
铅笔道:所以是结合本地数据做训练,用AI的智慧能力。
薛素文:对,我们还有行业数据,建了数据中台,把碎片数据加工整合,我感觉这轮AI趋势对我们行业的影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猛烈一些,现在智能化、AI化已经成为集团型猪企老板经常讨论的话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实现从远程监管、饲料配方、精准投喂到环境控制的全流程智能管理。
铅笔道:GPT和Deepseek,哪个对您启发更大、价值更大?
薛素文:Deepseek的推理能力更让我惊喜,能根据用户需求调整逻辑,可控性强。以前更多是AI生成内容,现在能结合饲喂器,可以将大模型出来的精准饲喂方案投送到饲喂器,让饲喂器成为智能饲喂解决方案忠实的执行者,他能做到精准配料、控制饮水量、提前预警,比如知道哪些猪采食量不正常,进而对疫病风险进行预警。
铅笔道:像智能体结合物联网自动执行任务?
薛素文:对,我跟研发说,不管用过什么模型,关键是能把知识转化为给机器的指令。我们很务实,不炒作概念,跟客户一般不说大模型,只看实际效果。猪联网的猪小慧基于生长阶段、环境参数、疫病预警等多维数据构建算法,能够实现对生猪生产、交易、物流、屠宰加工全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形成全场景的数据闭环,为科学养猪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铅笔道:验证后有哪些正向反馈?
薛素文:续费率提高了,基于AI的数智增值服务,让公司的客户续费率提高了,前几年客户的续费率通常在75%左右徘徊,现在是87%了,这里面肯定有数智增值服务的功劳。
铅笔道:现在AI+产业的应用很热闹。从您的实践看,哪些AI需求是伪需求?
薛素文:和行业私域数据无关的、属于底层的基础功能没必要做,因为通用大模型已经能满足,要做就做基于行业深度挖掘的,同时能够替代人工做人不愿意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铅笔道:再谈谈(人形)机器人,对猪产业或家禽业,它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薛素文:部分代替人,它是从经验型养殖到数智化经营的关键转折。没必要做成人形,实用最重要。从事后分析变成事前预警,比如母猪查情、巡检猪场、智能盘估、智能饲喂、机器人注射疫苗等,减少人员接触。外型不用长得像人,有实用功能就行,比如能伸缩、带传感器,能够像孙悟空一样变出各种工具最好。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