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2025年,这6大“机会”:谁做谁死

最近,我特别喜欢的媒体《刘润》,发了篇文章——《2025年,6大机会》,激发我很多思考,于是随手发了条朋友圈——2025年,这6大机会:谁进谁死。

作者 | 铅笔道创始人 王方

最近,我特别喜欢的媒体《刘润》,发了篇文章——《2025年,6大机会》,激发我很多思考,于是随手发了条朋友圈——2025年,这6大机会:谁进谁死。

图注:文章里提到的六大机会

当然,我说这话,并不是要说《刘润》不专业。相反,它很专业。它表达的是:2025年,这6个赛道长期有机会。这一点,我是认可的。

而我说的“谁进谁死”,只是从创业的角度,从竞争的角度,从天时的角度考量。作为一个创业者,谁还想着今年布局这6大机会,晚了,谁进谁死。

创业,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排在第一位。什么是天时?任何产业,都是有机会窗口的,美好的时机转瞬即逝,窗口一旦关闭,必须等下一个周期。就像人的骨骺线一样,一旦关闭,再想长高就难了。

我们说人定胜天,啥都可以胜,但对于天时,人胜不了它。

天时,是创业成功的最稀缺要素。违背天时,就是逆势而为,是几乎无法成功的。

那么怎么判断“天时”已过?

首先,最成熟的行业,看市场份额的集中度,比如前五名的份额——CR5。我认为,当一个行业的CR5超过30%时,新玩家基本就没有机会了。

其次,次成熟的行业,看寡头是否形成。有些行业,份额不太好量化统计,或者CR5没那么集中,就可以看这个指标。

再次,较创新的行业,看独角兽是否形成,潜力独角兽是否扎堆形成。

什么是独角兽?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融资融到天花板的公司(估值大于10亿美元)。

对于创业而言,为什么这个指标很重要?因为现在不像90年代,靠小本买卖就能成功。现在不是刀耕火种,创业必须依靠资本(融资),依靠绝对充分的弹药,才能做大做强。

独角兽的形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们已经把市场的钱都融完了。你的创业点子再好,团队再强大,不好意思,投资机构手里没弹药了。就这一个因素,就注定你失去了做大的机会。

沿着以上思路,我想挨个分析:为什么在2025年,这6大机会谁做谁死。

01 自动驾驶

首先就是自动驾驶。大家知道自动驾驶有多卷吗?独角兽太多了,多到都活不下去了,都在排队IPO。再不让他们IPO,公司就要倒闭了。

我一点没夸张——今年已经倒闭了一家,它就是纵目科技,估值曾超90亿,妥妥的独角兽。

但今年4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受理了其破产审查申请。主要原因包括盈利能力差,造血功能不足,研发投入过高;过度依赖大客户,随着车企自研,客户流失严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曾三次冲刺IPO均失败。所以,是不是符合那句话:再不让他们IPO,公司就要倒闭了。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让他们IPO,恐怕也难逃倒闭命运。

大家知道图森未来吗?2021 年 4 月,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首日市值超 80 亿美元。但由于长期巨额亏损,2024 年 1 月,它从美国退市。2024年12月,媒体爆出其放弃自动驾驶业务,名存实亡。

不说这些个案,说些普遍的情况。大部分独角兽在干嘛?排队IPO。自2023年12月份以来,至少超过10家无人驾驶公司在排队。

图注:自2023年2月以来,成功上市的无人驾驶公司一览

它们的生存能力怎么样?很堪忧。普遍亏损或盈利不稳定。

比如文远知行。2021-2023 年,收入约1.38亿元、5.27亿元、4.0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0.07亿元、12.98亿元、19.49亿元,亏损率高达384.8%。

背后的原因也趋于一致:研发投入高。这说明技术尚不成熟,尚不足以让更多的客户付费。

比如黑芝麻智能。2021年研发投入达5.95亿元,是总收入9.87倍;2023年研发投入约 13.62亿元,是总收入(3.12 亿元)的4.36 倍。

所以2025年,如果你是新玩家,别浪费金钱去搞无人驾驶了,再搞就是浪费社会资源,你也难以成功。

02 人形机器人

其次,我要说说人形机器人。今年春晚,宇树科技登上舞台,让人形机器人成为全民话题。但话题归话题,热闹归热闹。对于创业来说,你如果把热闹当战略,那就可能犯错了。

你想,一个全国人民都知道有机会的行业,你再去吭哧吭哧地布局,会有机会吗?毫不客气地说,不仅汤都没得喝,屎都吃不上热乎的。

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是前沿认知,是99%的人都不知道而你知道,是99%的人不看好而你看好。

宇树科技什么时候成立的?2016年。2016-2024年,已经有一群“宇树科技”默默耕耘了10年,机会已经被他们埋伏了。你再冲进去,岂不是迎头接住打来的炮弹,进而成为炮灰。

2016-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的萌芽期(未能量产);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与无人驾驶相比,人形机器人没那么成熟,但大机会没了,小而美的垂直机会,也许有。

综合来说,头部的企业已经走到独角兽阶段,比如宇树科技(估值80亿)、傅利叶智能(E轮)、智元机器人(融资超6轮)。

图注: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代表

其次,还有一大批第二梯队的企业处在A轮阶段。别看阶段偏早,但单轮融资体量数亿元。

因此,人形机器人产业,如果你还要做通用机器人整机,竞争是激烈的。但是,对于零部件、机器人系统、细分场景机器人等赛道,依然是潜力赛道。

03 推理芯片

再说推理芯片。通俗来讲,它是专门负责 “AI 思考” 的硬件大脑,可以理解为 “AI 的计算器”,是大模型火热下的衍生物。

这个赛道2025年怎么样?卷成死海了。你如果今年布局它,那么可以想象一下,你会面临什么竞争对手?英伟达、华为,这些是巨头中的巨头;其次还有谁?寒武纪、海光信息、燧原科技,属于新时代的巨头。

图注:推理芯片领域的超级巨头

所以,看完这些名单,关于有没有新机会的话题,我已经不用分享了。

首先,这些赛道不是小体量选手能玩的,团队必须是顶级科学家,在技术上有单挑一派的实力;其次,需要超级大体量的资本支撑——不仅研发技术需要烧钱,而且竞争对手都是超级巨头、上市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竞争更需要钱。

这场红海战役中,可能只有三类幸存者:1、掌握CUDA生态的英伟达;2、吃透垂直场景的“地头蛇”(如车载领域的寒武纪);3、超级创新分子,比如押注光量子计算的它石智航。其余玩家,终将成为资本游戏中的一串数字。

04 固态电池

这里具体讨论的是“液态锂离子电池”,简称锂电池。

这个赛道的竞争格局,和推理芯片很像,已被超级寡头垄断,简直卷成死海了。

大家都知道宁王(宁德时代),相关市场份额已经35%(全球);其次,比亚迪,在磷酸铁锂赛道市占率达33%(国内);再次,LG化学、松下也是佼佼者。

图注:锂电池赛道的几大巨头

就这四家企业,已经掌握全球72%的产能。你说说,作为创业者,你还敢布局吗?你要敢布局,投资机构敢投你吗?投资人不投你,你要卖几百几万套房创业,你有那么多套房吗?

其次,新玩家还要面临一道生死关:技术代差。头部企业已将电芯能量密度推至300Wh/kg,而行业新军普遍停留在240-260Wh/kg。

就算你解决了技术问题,投产是一个更大的麻烦,或者说是钢铁城墙。建设1GWh产能的智能化产线需投入约2-3亿元,而要实现盈亏平衡可能需要8GWh规模。

所以,看完这些,请自己判断:2025年,还要不要布局锂电池赛道。

05 太空经济

太空经济有点特别。对于2025年来说,它不是一味地卷。而是对于有些行业,它卷——比如火箭发射;但对于有些行业,它太前沿了,2025年谁布局,谁就容易饿死,比如太空资源开发、太空废弃物处理。还有一些,就不是民营企业能干的,是国家队承担的职责。

图注:太空经济的内涵举例

我拿些接地气的赛道举例,比如(商用)火箭发射,那就有点卷了。

国际上,SpaceX的全球市场份额超40%,1.5万亿美元估值一骑绝尘,其"星舰"单次发射成本压到500万美元,较传统火箭降低95%,这种碾压式优势让追赶者望尘莫及。

国内民营火箭赛道,也已形成多个独角兽。技术代差成为最残酷的分水岭。

当二线企业还在为300公斤级固体火箭的入轨挣扎时,头部阵营已集体跨入可回收时代: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完成全尺寸一级火箭回收( 飞行高度178.42 米),深蓝航天的星云一号采用3D打印发动机,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可对标SpaceX猎鹰9号。

更可怕的是生态闭环的形成:蓝箭航天自建液氧甲烷发动机生产线,星河动力在五省布局生产基地,东方空间甚至把米哈游拉入股东名单。

其次,在太空通信与互联网,也已形成绝对头部,比如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银河航天等。

06 生物医药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国产创新药,非仿制药(供应链制造),强调的是研发方向。

这个赛道,长期是绝对看好的。但对创业来说,2025有机会吗?有。但一定要学会躲避巨头的竞争。

这个赛道,长期笼罩在巨头的阴影下。

一边是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组成的 “三巨头” ,牢牢把控着较高比例的市场份额,另一边却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的创业热潮。

头部企业的护城河已然相当深厚。恒瑞医药在 2024 年累计研发投入达 82.28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 29.40%,截至目前,其累计研发投入已超440亿元 。

如此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为其创新成果持续获批提供了有力支撑。

那么,还有哪些新兴机会?

AI重构药物研发流程,这个赛道有机会。

英矽智能推出了全球首个由人工智能设计的抗纤维化药物ISM001-055,目前已完成II期临床;晶泰科技开发的 AI 分子生成系统,将早期药物发现周期从传统的2-3年压缩至6-12个月,其SIGX1094抗肿瘤药物已进入临床III期。

其次,ADC(抗体偶联药物)赛道有一定机会,即:通过创新连接子和载荷技术,将ADC的杀伤精度提升至新高度。

此外,基因治疗和细胞疗法领域也跑出多匹黑马:邦耀生物、北恒生物等。

当然,抓住这些机会也不容易。1、药物研发,要经受得住8-10年的寒冬期(公司不赚钱),对创业者是心智的极限考验;2、要足够深度地细分,团队必须在某细分领域有高精尖的研发实力;3、考验出海能力。多数企业,在成长期就开展国际化布局。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