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又一个1000亿黄金赛道要爆!朱啸虎近期看好 头部公司2年融25亿

疫情前,机构们爱搭不理,疫情后,发现已高攀不起。

文 | 韩希言

有这么一个行业,疫情前,机构们爱搭不理,疫情后,发现已高攀不起。这个行业就是科技健身。

“科技健身行业绝对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黄金赛道!”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朋友圈写道。

后疫情时代,科技健身相关赛道在疫情后迎来爆发式增长,又一个千亿级市场出现。即便国内体育产业一片萧肃,但涉及互联网与智能的健身公司仍然受到资本青睐。

此前,国内定位科技健身品牌的Keep传出IPO消息,估值超20亿;近日,家庭健身品牌FITURE公司完成B轮3亿美元融资,一轮融资就集齐了14家头部VC,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金,成立一年半就正式跨入独角兽的行列;更有投资人疫情前接触过科技健身赛道相关项目,疫情前不想投,可疫情后就发现“投不起了”。

目前的健身市场正逐渐向科技化转型:互动式动感单车、智能走步机等新健身设备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健身体验,健身魔镜等新花样更是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与健身房相似的运动体验成为可能。环境虽好,但中国健身消费还远没有国外成熟,生存环境不一样,从业公司想要原封不动“抄作业”也不现实。

现阶段对于从业者而言,突围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去推动内容、服务、技术、产品智能化与健身的结合,并将之转变为一个可落地的商业模式?需要行业玩家们的不断探索和推动。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被严重低估的科技健身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经常锻炼人口超过美国4倍,健身人均消费达美国的1.3倍。但是受限于传统健身服务的承载力有限、健身应用的服务存在缺位,庞大的中国智能健身市场一直未被充分激活,渗透率和留存率均低于欧美等成熟市场。2019年,健身行业在中国的渗透率仅有0.8%左右,而发达国家能够达到20%-30%,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进入“后疫情时代”,用户的健身热情和需求日益高涨,“如何健身”成为大家新的关注点。健身爱好者和白领青睐的健身房在疫情中遭遇倒闭潮,而训练成本、排课和场馆距离等时空局限性,也让人们期待出现更为高效普适全民的健身选择。

“消费者需要一款可以居家锻炼的健身产品或服务,为健身道路排忧解难,甚至让用户在家就能享受私密健身房,用碎片化时间锻炼身体。”健身领域从业者田瑾表示。

实际上,目前的健身市场正逐渐向科技化转型:互动式动感单车、智能走步机等新健身设备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健身体验,而健身魔镜等新花样更是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与健身房相似的运动体验成为可能。

用户在家中,通过智能电视、健身镜等设备,就可以获取“云教练”的专业健身指导。包括跳绳、呼啦圈等在内的小型健身装备也通过智能化,实现了计数、生成运动记录,甚至云竞技等功能。可以说,基于家庭场景中的健身时代已全面到来。

用户云健身习惯的养成,也影响了健身领域的发展方向,一些更匹配家庭健身需求的细分赛道选手快速做大。伴随科技发展、消费升级的推动,健身产业已逐步脱离了传统服务行业,科技健身确实早已独立成为朱啸虎所说的“黄金赛道”。

美国健身科技公司Peloton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市值一度冲上470亿美金,营收暴涨172%;国内定位科技健身品牌的Keep此前也传出IPO,估值超20亿,之前更宣布线上渠道销售超过10亿元。

近两年,国内体育产业一片萧肃,但涉及互联网与智能的健身公司仍然一度受到资本青睐。伴随着疫情后消费者习惯的转变,与科技健身相关的品牌再次站在资本风口上。

1月11日,Keep宣布在2020年12月底完成的F轮3.6亿美元融资,估值成功站上20亿美元大关。这一轮融资创造了近年国内运动科技领域融资的金额纪录,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等跟投,腾讯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

4月14日,中国家庭健身品牌FITURE宣布完成B轮共3亿美元新融资,本轮由全明星基金、君联资本、DST Global和Coatue等联合领投,累计融资已经超过25亿人民币。公司本轮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金,正式跨入独角兽的行列。

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这个行业并不为过。“疫情前,一个科技健身领域相关的项目发了一份BP给我们,用当时的眼光看这个项目并不出彩,所以没有多加关注,但是疫情后再想了解的时候已经投不进去了。”一位投资人透露。

疫情推动科技健身一大步

10年前,美国健身公司Peleton的创始人John Foley曾设想过一个场景:成千上万人同时参加一节健身课。世界上当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健身房,不过10年后,健身课搭上直播的顺风车,成千上万人聚集在同一节健身课不再是一种奇想,而是成为了现实。

当所有健身房都被迫停业时,线上健身成为唯一与用户互动的渠道,不管是传统健身房,还是新式健身房,一窝蜂地推出线上健身课程,各大平台也扎堆建立线上健身社群。疫情期间,Keep日活用户规模上涨60%至613万,超级猩猩第一场直播同时在线人数就超过了17万人。

线上云健身是科技健身的一角。在疫情期间,大众虽居家不出,但健身的需求却并为变弱。一场疫情,把科技健身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疫情改变了用户健身的习惯,除了受疫情影响无法在健身房酣畅流汗催发了旺盛的“客厅健身”需求外,国民心智也在逐渐改变——防护措施之外,自身免疫力成为关键的先天屏障。在直播模式的加持下,健身生意的“钱景”柳暗花明。

“三四月时一天最多能卖出几百条瑜伽垫。”运动品牌“dooot道特”创始人的吴轩宇对铅笔道表示。

疫情期间,用户宅家健身热情开始爆发,吴轩宇惊喜地发现,公司甚至没有不用刻意营销推广,新推出的瑜伽垫产品就一下子成了爆款。

“从前大客户需要聊1-2年才能有些突破,从去年他们开始主动找到我们,并很快就能签约。去年3~6月期间,我们自有产品线实现了40~50%的增长。”另一家智能健身私教在线服务平台myShape的创始人冯伟,也是抓住疫情期间“宅健身”红利的一员。

在去年下半年,myShape还在量产其新款智能AI健身镜产品,旨在对标Mirror。在这款全球版健身镜产品中,myShape全线提供AI摄像头硬件,AI健身底层SDK,AI健身全套课程内容和生产平台。

实际上,据GymSquare不完全统计,2019-2020年,包括FITURE、myShape、乔山、Justin&Julie Fitness、沸腾时刻等5家企业宣布入场智能健身镜。

这也是创业者高鑫(化名)看好的方向,一直以来,动作不标准是居家健身的鲜明痛点。除了少数经验人士外,大部分人运动姿势和体态不易达标,为骨骼、关节等身体部位埋下安全隐患。

对此,健身镜利用AI陪练,来帮助用户纠正动作,其背后的技术逻辑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下的人体姿态识别。

“健身镜与其他硬件形态的差异在于沉浸式健身体验和自我形态的镜面反射。在健身镜这类型的产品中,硬件形态大同小异,但为用户提供精确且良好的运动交互和沉浸式体验才是关键。”高鑫强调。

智能硬件+优质内容

在以往的认知中,运动健身相关领域的商业价值大多侧重于线下,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业态切入这一赛道一度被认为是小众市场,并不足以跑出超级独角兽来。

然而,运动健身的数字化发展契机叠加资本的不断注入,让这一赛道大有成为继“共享经济”之后,“互联网+”的又一新风口。“硬件+内容+科技+服务”的结合,成了这条赛道的制胜关键,也为未来科技运动定义了新的发展方向。

朱啸虎除了宣传科技健身行业的价值之外,也强调想要立足于家庭场景,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的运动健身需求,单单依靠线上“轻”服务,用户体验是有缺位的。“如何才能以科技、互联网把健身服务的完整闭环植入到家庭场景,我们更看好从高端市场切入,真正把产品体验做到极致的解决方案。”

在从业者高鑫看来,想要实现完整闭环,“智能硬件+内容服务”的模式对于家庭健身领域来说,是大势所趋。

2020年12月,苹果正式上线了Fitness+ 服务,在美国市场的定价为9.99美元/月,按年订阅是79.99美元,所有用户都将获得一个月的免费试用期。

除了健身内容,Fitness+ 还打通了健身教练资源。用户在使用Fitness+ 的过程中,可以通过Apple Watch监测身体状态,心率、卡路里消耗量等数据也会实时显示在iPhone、iPad或Apple TV上,定制的健身课程会同步在这些设备的屏幕上显示。甚至,还可以通过它来销售健身器材,目前部分地区的苹果官网上已经开始出售瑜伽砖和瑜伽垫,可以配合Fitness+上的教程,帮助用户进行锻炼。

Keep在2020年8月推出的动感单车+直播课与Fitness+如出一辙,前者通过“智能硬件+直播教练”针对性辅导,形成了服务闭环,也让硬件更加出圈。

FITURE的联合创始人张远声之前也提到交互式内容,即FITURE独有的在线教练课程+AI动作库,通过FITURE魔镜上的摄像头对用户的健身动作进行识别,来监督用户的健身动作是否正确。

据FITURE的内容副总裁公开表述:“FITURE的内容创作并不是简单的视频录制,而是要兼顾内容与AI的无缝匹配,才可以达到让家庭用户感受到专业的动作辅助矫正。你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健身教练的课程,但你只是对着手机、电视机模仿,那效果是大打折扣的。”他解释,FITURE要做到的是真正把最顶尖的教练“植入”到家庭场景,通过AI动作辅助让普通人获得家庭私教一般,知悉自身的动作效果是否标准。

“事实上,无论硬件还是服务,最根本的目的还是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频率和时长。”高鑫说道。

可落地的商业模式

一位投资人表示,在中国数亿运动人群中,在巨大的消费需求之下,一定会诞生更多以数据和科技驱动的、符合新一代年轻健身用户需求的新型健身品牌公司。

但是他也指出,由于健身运动领域盈利能力强的品牌并不多,所以这几年资本更加青睐于头部品牌以及一些资产较轻的健身运动品牌,从而保证投资的确定性。

这一点,在2020年该领域的融资项目中也有所体现。有些发展较好的健身项目不仅融资金额更多,融资的频次也越来越高。“未来这种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上述投资人士说。

“大家都在问国产版Peloton何时诞生?但是在中国,照搬Peloton是不可能的。”高鑫表示。

他解释道,因为在中国健身消费远没有美国成熟,也与Peloton创立所处的环境不一样。Peloton这类模式的发展毫无疑问也存在缺点:一是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支持,任何App都不能取代健身房,真正进行专业的运动行为一定是偏线下,直播的教练一定没有手把手教学的教练精确了解自己;二是国内的付费意识不高,许多人潜意识里仍认为互联网上的东西应是免费的,综合看来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

不过无论过程如何,盈利始终是企业的目标,对于从业者而言,突围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去推动内容、服务、技术、产品智能化与健身的结合,并将之转变为一个可落地的商业模式,这需要行业玩家们的不断探索和推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探索的过程还是要围绕着智能硬件与优质内容两个方向摸索:

在智能硬件上,目前家用健身设备市场还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有些企业大打价格战,为了保持高毛利在产品上偷工减料,长此以往产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也非常影响企业的口碑;

在优质内容上,他表示,已经有健身习惯的用户是愿意为优质的健身内容付费,但目前有些内容并不是非常科学,也没有什么趣味性,导致用户黏性较差,持续付费的意愿较低。

“前路虽然不明朗,但是科技健身的大趋势已经到来,随着健身市场越来越大,健身产业的发展也百花齐放,科技健身将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业内人士说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