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都在享受这种创始人IP化带来的曝光红利,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一模式带来的弊端。
铅笔道 专栏作者 | 秦海
秦海:资深品牌营销人,关注泛商业、营销、科技互联网等。
从科技版,到财经版,再到娱乐版,刘强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创始人的IP化曝光确实能为企业带来流量与关注,但是这种曝光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必会为企业家以及公司带来反噬,这次刘强东涉嫌性侵事件网上讨论与嘲讽的段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没有办法,我们一而再而三地被网上报道,就像是娱乐人物,而不是创业者。”四年前,刘强东与章泽天的恋情刚刚被公开时,刘强东还是一个创业者的心态,不希望被娱乐化。
四年多过去,关于刘强东的新闻,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娱乐版。当村长、寻祖,偶尔还对疫苗事件、龙哥事件等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无不都在加重刘强东娱乐化的标签。
当然,从科技版,到财经版,到娱乐版,这也是刘强东从创业者走向功成名就的标志。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横跨科技、财经、娱乐版。在国内,这样的商业大佬恐怕还找不出几个。
9月2日,刘强东身陷一则不光彩的传闻:在美明尼苏达州涉嫌性侵被HennepinCounty警察局逮捕,后被释放。据京东最新回应,目前刘强东已经回国正常开展工作。
其中的细节,一波又一波,曲折回环,真假难辨。因涉及刘强东个人及家庭,甚至可能事关整个京东的前途命运,没有警方的确切信息,外人是不便去深究的。更没必要臆想与什么“贸易战”、“华尔街资本做空”等名头相关,把任何一件公众事件都冠以“阴谋论”。也不必去做“中国人为什么不拥护中国企业家”这样的洗地党。
接下来,刘强东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这一次信誉危机,更让我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刘强东太“累”了,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京东的神经。进一步的,将这转化成为品牌营销的专业问题是:一个企业创始人过重的IP化曝光,到底要把握好怎样一个度?
企业领导人的IP化传播,是这几年品牌营销界屡见不鲜的一招。市场部、品牌部、公关部的小伙伴们经常都会抱怨,为什么自己的老板不能像别人家的老板一样站出来喊一喊。
这股风气在万众创业时代更为明显,个人IP成为了很多创业公司走向公众迈出的第一步。大家说起来,都会激动的说“提到阿里就会想起马云,提到360就会想到周鸿祎,提到小米就会想到雷军……能不能把我也搞火起来”。
一时间,企业创始人或CEO,成为企业连接用户的超级IP。自然,很多企业都在享受这种创始人IP化带来的曝光红利,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一模式到底能走多远。
这里,我们不妨以正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刘强东及京东为例来分析一二。
刘强东大量的娱乐化曝光,到底给京东品牌带来怎样的利弊?
在近十年的电商发展历程中,刘强东在公众印象中曝光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2010年到2014年前,上市前的京东还处在发展的攻坚时期,刘强东以一个B2C电商先锋的姿态四处厮杀,干当当,叫板苏宁、国美甚至阿里巴巴。
从2014年与章泽天恋情曝光开始到今天,我们感受到的是刘强东一次次被推上了娱乐版的头条。这里面有年轻貌美的章泽天的一半功劳,她的曝光在网友的认知中,与刘强东、京东构建了一种强关联。
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了刘强东因各种言论而出现在公众视野——比如回乡发红包、“不知妻美”、湖南寻祖、在疫苗事件中表态,多到让人数不过来。除此之外,京东也一次次陷入假货的风波,也让刘强东站到了风口浪尖。
这样的越来越偏重娱乐化的曝光模式,带给京东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少花钱,多曝光,给外界传递出整个电商界京东最热闹的感觉,确实是京东做大做强的表现。自然,也意味着流量和关注度的获取。
坏处也是显而易见。对于一个全民化的平台,要让一个具有足够个性的CEO让所有用户都喜欢,这本身是一个悖论。要让3个多亿的中国人,都喜欢刘强东,那他得是人民币。因此,刘强东越多娱乐化和社会化曝光,带来的必然是越来越多的争议和质疑。站在企业发展阶段的角度看,京东创始人现在的一举一动还都会影响企业的业务运营、资本表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良的信号。
况且,在信息传播如此扁平化的今天,距离近了就不美了。很多大佬、明星,都因为个人私事、私德被拉下神坛。一个接盘一个,总感觉大神就是用来瓦解的,人设迟早都是要崩塌的。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规律,人没有完人,追随者也往往有私心,通过人设建立起来的认知,一旦接受了不对称信息的负面影响,人们就会选择粉转黑。
人设从哪里建起来,也就可能从哪里开始崩塌。要让一个微小的肉身,承受起一个企业的未来,刘强东太“累”了,马云也会有累的一天,雷军也会有撑不住的时候。所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无论是管理还是运营还是品牌,系统远比个人重要,做事方式、反应机制远比个人重要。
经过这一次事件,京东是时候该反思一下刘强东过重的IP化传播了。即便拉不住刘强东的腿,也应该管住刘强东的嘴。
事实也证明,过去倚重创始人IP化传播的公司都在逐渐淡出视野或选择低调。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三四年前那一波90后创业的风潮,他们的故事和言论一次又一次刷爆社交网络,放到今天看他们又怎样了呢?无不都是在默默的重做创业的基本功,或者已经打回原形。
既然创始人IP化传播面临这么多风险,我们该怎么拿捏阶段和尺度呢?
这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可以从刘强东及京东的发展轨迹中寻找一些线索。总结起来,有这些方面的原则可供参考:
1、企业创始阶段,产品、实力都谈不上,唯一能够讲的就是创始人的梦想和情怀,创始人IP化在这一阶段能够实现较好的效果。但实践证明,说多无益。话说,情怀和梦想就像内裤,总不能见人就露吧。
2、最终还是要拿产品和服务、业绩说话。人设只负责打开一扇窗,要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必须还要产品撑得住。当一个人天天游弋于吹牛皮时,这家公司基本就快完蛋了。
我们发现,雷军天天讲,他永远不离自己主业和产品;周鸿祎以前天天讲,也离不开自己的产品;马云经常曝光,其实他都是在做业务。因此,创始人不能邯郸学步,光学会嘚瑟而没弄明白为什么嘚瑟、怎么嘚瑟。
3、创始人不总是一切,必要的时候就该闭嘴,必要的时候就该后退。创始人应该有胸怀接受品牌、公关团队的专业建议和管理,能进能退。
4、保持品牌传播策略的升级,建立多元化的品牌传播体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去创始人化。创始人也是人,他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凑效。这里,考验的不但是企业创始人的智慧,更检验品牌、公关团队真正的成色。
现在,整个营销界,如果你所处的企业过重依赖于创始人的IP化传播,一年三年可以,五年八年还这样,那就离系统性危机的到来不远了。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品牌人、公关人,一个称职的企业家,是时候该反思一下了!
除非,你或者你的老板,是乔布斯一样的角色,否则,不要试图总是想从创始人IP化的传播中,长久获利。
但是,别忘了,全世界只有一个乔布斯。
编辑 | 丹丹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hkbx2296832155,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本文为铅笔道专栏作者“秦海”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以及原文出处,未按照要求转载者,铅笔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铅笔道观点,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