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药神》背后:药企投入的成本高到你无法想象

高昂药价背后的苦衷 ,药企和政府都无可奈何。

 铅笔道 专栏作者 | 张丁

导读:「救命药」需要走私,已经成了中国重病患者无奈的选择,同一种药品,国内「正版」原研药的价格,常常是印度仿制药价格的十倍以上。而走私,正是法律所禁止的。

电影《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火了,人们同情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现状,一句“谁家还没个病人”收割了无数观众的泪腺。而同时,人们也震惊正版抗癌药的价格之高,根本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走私印度的仿制药成为国内患者的救命稻草。

《药神》中化名「格列宁」的格列卫,正版药售价高达2.3万人民币,而来自印度的仿制药却只要500元。如此大反差难免会让药企形象妖魔化,让打击走私贩药的政府丢了人情味,但是高昂药价背后的苦衷,药企和政府又都无可奈何。

新药研发成本高

新药研发成本高这点大家都有共识。以格列卫为例,从发现靶点到2001年获批上市,格列卫的诞生整整耗费了50年,制药企业诺华投资超过50亿美元。像格列卫这样的研发周期和投入,如果没有专利保护,估计就再也没有企业愿意研发了。

药企定价高,一方面是利用专利期的保护,尽可能地收集资金,毕竟药企是来做生意的,而非慈善;另一方面是药企对其他药物的研发投入,比如诺华公司研发药物,并不是只有格列卫。

从1997年到2011年,诺华总共投入八百多亿资金研发,最终能保证研发成功的只有21种,能够大卖的更是只有格列卫等几款。其中大量的研发投入都打了水漂,最后只能在“格列卫们”身上寻求补偿了。

保护国内的创新环境

国外药企先研发生产出这些抗癌药,他的研发成本很高,周期也很长,但是生产成本极低,在他10多年的专利保护期内,已经把研发成本收回来了,这时候他可以把药价降得很低。

而中国药企呢?起步晚了些,但是通过模仿和改进也生产了一个药效相似的药品,刚刚投入市场,研发成本还没收回来。这个时候国外药企选择降价,国内药企就只能干瞪眼。

为了保护国内药企的利益,政府其实面临一个很艰难的选择。政府当然希望患者能够用上低价的抗癌药,当期的患者和医保都能够省钱。但是为了提高整个国家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特别是考虑到未来,今天的研发能力影响到未来的研发能力,政府就不能让药价太低,不能让国内的药企因为市场竞争而失去研发能力甚至研发动力。

比如美国的药品在加拿大的销售价格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在本土卖100美元,跑到加拿大卖35美元,为什么?因为美国国内药品谈判时要考虑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他要让价格高到弥补研发成本。而加拿大几乎没有医药企业,他丝毫不考虑研发成本,谈判的时候就可以大幅砍低美国的药价。

多方利益的纠缠

由政府去和国外药企谈判,确实能使得一些天价药物的价格有大幅度的下降,给患者和医保都带来了极大的节约,也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药物进行治疗,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但是正如电影《药神》里提到的:中国人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格列卫」降价,往往是为收入较好的阶层节约了费用,其实2.4万也罢,500元也罢,有一些穷人都花不起,哪怕医保报销70%,报销90%他们都不会考虑,他们更想把钱留给健康的家人。

降价的另外一种渠道是医保,政府出钱把利润缺口补上,患者能够花更少的钱买到“救命药”,药企也能拥有不错的利润空间,两者皆大欢喜,但是医保里的钱花掉了。国内有一种现象——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声音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大,抗癌药物其实就有这个特征。

政府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把有限的钱用于晚期肿瘤患者,还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血病,先天性耳聋,妇女的两癌筛查以及宫颈癌的疫苗注射?一定是谁的治愈概率大,治愈效果好,谁获得的资源多,况且国内医疗资源一直紧缺,政府层面的取舍会很难顾及每一个家庭。

中国如何来追赶落后差距?

前面提到,国外药企起步早,尤其在美国,基因泰克、吉利德、赛诺菲、辉瑞、百健艾迪、诺华等药物巨头聚集,已经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成熟的生物医药生态。反观国内,由于起步晚,药物研发难度大,资本和人才始终短缺,又有国外药企参与竞争,国内药企的发展举步维艰。

新药研发的链条分为几个阶段,研发靶标的确立、临床前研究、申请临床试验(从实验室推到动物、推到临床)、新药申请、上市及检测。整个过程长达十年甚至更久,创新药研发的成功率随着链条的向前延伸而愈来愈低。

但是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从2013年开始不断有药物专利到期,光2014年,全球就有326个原研药的专利到期,仿制药进入合法化,这给中国药企带来了机会。

从创新程度的角度,可以将药品分为三类:

仿制药,运用成熟的理论和已有的材料,研发出价廉物美的已有药品,这一类药品的研发可以降低对进口药品的依赖程度;

me-better类新药,是规避现有的专利保护发明,比母体新药更有治疗优势的新物质,这类药品由于靶标没有改变,所以临床风险较小,而这个过程是发现创新药的重要途径;

me-new类新药需要确认新的靶点和理论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有20年的专利保护期。

仿制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研发的风险,至少方向上不会错。但是光知道原料有哪些可做不出仿制药,做仿制药和开发新药一样,都需要规范的研发、生产、审评。只是把药品的「物质」照样造出来还不够,还需要保证仿制药和原来的药物效果一样。

而要保证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效果一样,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评工作和临床实验,但是国内的审评制度、实验资源、审评官员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存在问题,导致了大量的仿制药项目审评受到挤压。中国药企面临着研发和审评两方面的难题。

从去年开始,生物医药利好消息不断出现,从审评审批、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者权益保护四个角度对药品器械的创新进行鼓励。而伴随着利好政策,资本也开始持续涌入,提供了国内药企在研发上的资金支持。海邦沣华投资了多家生物制药企业,比如杭州的先为达生物,专注于代谢类疾病的生物大分子药物;杭州的立泰药业,针对糖尿病领域多肽药物的开发;南京的英派药业,从事Parp抑制剂的研发(Parp抑制剂能被用于抗癌药研发);宁波的爱诺医药,从事仿制药特色原料药品的开发。

中国药企经过几年的上下求索,如今又得到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支持,即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行业洗牌,洗牌以后,中国药企将走向愈加成熟的生态,而中国患者也将迎来真正的「药神」。

编辑 | 丹丹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hkbx2296832155,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本文为铅笔道专栏作者“张丁”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以及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铅笔道观点,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张丁

铅笔道记者

海邦沣华合伙人、执行总裁,浙江大学信息电子工程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士。主要负责医疗和TMT领域的投资。曾主导投资了医惠科技(30078)、江丰电子(300666)、达新半导体、国芯科技(836173)、明峰医疗、浙江亿联健、纽顿科技、睿丽科技、健海科技、爱怡康等多个优质项目。

fenghuavc123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