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他的充电站藏40个充电宝宝 随用随租 覆盖全国278个站点 月流水600万

来电哥来啦!他的充电站让手机随时有电。

◆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人称来电哥。

文| 铅笔道 记者 罗正臣

导语

2013年,充电宝电商遭遇滑铁卢,让袁炳松重新思考移动电源商业前景。他决定放弃买卖充电宝的原始盈利模式,转向充电宝租赁市场。

他与二位朋友联合投资2000万创立了来电科技,发明了自助租借充电宝的智能充电站。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支付押金,从充电站获取一个充电宝使用。

截至今日,来电科技已覆盖全国15个城市,建立278个站点,月流水600万,累计用户32万人次。

注: 袁炳松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充电宝滑铁卢

2013年双十一,正逢充电宝热销,袁炳松也不甘落后。他囤了6万台库存,准备大赚一笔,可惜事与愿违。

11月11日0时,袁看着自己商城的后台数据,双眼血红。当各大品牌充电宝连连报捷时,他只卖出了8000台。“一天亏了500万”。

这对袁炳松打击太大了,他陷入苦闷。“等于一下子被宣判了死刑,早晚是破产,已经看到自己被枪毙的那一天了。”

这时,袁意识到,只有将充电宝销售“玩出”新方法,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去实现,直到遇到一位贵人。

◆ 来电科技充电站

经一位朋友介绍,7天后,袁炳松去往一间茶室,拜会一位吴老师。两人一见面,吴便抛给袁炳松三个问题:移动电源是否有可能免费,用户到底需要不需要移动电源,有移动电源的用户群痛点是什么?

“完全颠覆了我对充电宝的传统认知,我都呆住了。”

思前想后,袁回答说:“不可能免费,移动电源生产需要成本,只有销售才能盈利。”吴老师听后,告诉袁再回去想一想。

次年1月21日,袁炳松带着答案,第二次见吴老师。“我们只出租,不卖充电宝”。听到这个答案,吴老师笑了,这也是他所想的充电宝“拯救之路”。

“两万毫安的充电宝有一斤多重,那是武器,用户当然不愿意带。而提供充电宝服务的商家面临着高昂的维护成本,而且丢失损坏现象频发。”

袁炳松的答案得到认可后,马上召集两个合伙人(印尼华侨、菲律宾华侨)和两个朋友,于2月14日开了三天闭门会议。来电科技便是这次会议的结晶。

五个人头脑风暴寻找商业模式。“充电宝只是一个有电载体,我们要建立一套后台系统来控制和管理它们,创造一个小生态链。”

袁炳松提出,要把充电宝租赁给客户。“当我们解决用户不愿意或忘记带充电宝的痛点时,用户会很乐意使用。”

袁和二位朋友决定自投2000万,打造一套智能硬件,还原充电宝的本质,让手机随时有电。

充电站出炉

为了甄别每一个充电宝的身份,并在用户之间产生关联,袁想要赋予每一个充电宝一个“身份证号”。“有了这个身份证号,每次用户租借时,我们可以关联到个人,防止偷盗,并扩展异地借还的理念(利用全国统一的大后台,设备联网A地借,B地还)”。

接着,袁炳松确立了公司的商业模式:B2B2C。“可以为B端(如商场、餐厅等)解决原有出租充电宝高维护费问题,既能提升逼格,又能帮商家引流。对于C端用户,低价解决外出手机没电的难题。”

出关后的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同年3月9日,袁炳松与合伙人又开了6天闭门会议。会议的重点是确定产品方向和讨论软件逻辑。

当时参加会议的有一位腾讯负责开发的大牛,他为袁炳松的智能硬件提供了软件基础。“决定以20万的价格,将项目外包给他的技术团队。”

“我们决定开发一款App,用户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网上支付押金,后台接受指令后给充电站发送信号,充电站吐出充电宝”。袁炳松认为,此举可以增大公司的现金流。

◆ 40门和12门充电站

为了保证充电宝的安全性,袁炳松决定使用飞毛腿作为移动电源的生产供应商。

确立硬件方向后的五个月,第一版单模组模型出炉。“就是一个吞吐口,工程师一扫码,充电宝出来了,再一个指令,又吞进去了。”袁炳松认为,这样产品用户体验一定不好,而且难看。

打回去重新设计后,同年10月,第一款完整样机出炉。这款样机搭载30个单独模块组(充电宝)。袁炳松说: “我觉得外观不满意,做工非常粗糙,满地的线,不人性化。”

于是,设计团队为充电站加入了扁平化设计,并用简单色调让整机看起来更美观。

接下来进入产品打模过程。“整个充电站改进了30余处,内部线路构造等都做了一番调整。”

2015年1月,产品模具定型,袁炳松指示工厂生产。在随后的三个月里,工厂陆陆续续提供了10台成品。这时,袁炳松得到外包公司回应: “App做好了,可以上线了。”

产品落地

4月17日,他将来电科技的一个充电站摆放到了位于深圳福田区的一家VITA东南亚餐厅内。

袁炳松想的盈利模式是:“用户提交100元押金,第一小时免费使用,超时后每小时一元,一天封顶10元。充电宝归还后押金返还原账户。”

“我之前去那里吃饭的时候就经常借充电宝,随后同餐厅副经理聊了下,发现餐厅客户对于充电宝需求很高,他们的充电宝又常损坏,便决定将充电站的第一站放在那了。”

接着,袁炳松开展了一些小活动。“我们让每个在餐厅里面就餐的顾客都去体验下产品。”

袁原以为需要派人驻扎在充电站旁,教客户使用充电站。惊喜的是,第二天,店主让袁培训所有餐厅员工使用。“服务员一下子成了我的业务员。”

接下来,袁炳松又遇到一位贵人:星河集团的成总。“他问我能否异地借还,我说可以,他便同意合作了。”

◆ 来电科技团队

同年6月25日,星河集团旗下四个深圳商场全部安装来电科技的充电站。“测试期间免租金、免电费,给我们场内最好的地铁口位置。商场每日平均7万人流,地铁口占了60%的人流。”

袁炳松发现,用户量从最初的每日10多个疯狂增长到3000多。

但是不久袁炳松发现了问题:“App体验不好,用户不仅不愿意下载,而且有延迟,有网络传输问题。最开始每月每机耗费流量在3GB左右,成本太高。”

去年7月,袁决定开启微信服务号,将租赁服务挂在微信端。“这样客户就不用下载App也可以使用来电科技的服务。”

新型充电站

不仅软件出现问题,产品硬件也陆续出现问题。袁炳松决定,将产品放进市场,大规模公测。于是,他在深圳铺设了60个网点,超80台充电站,收集数据,为产品迭代做准备。

收集到数据后,袁炳松将充电宝硬件彻底升级。“第一代充电宝容易摔裂,我们改善了产品结构,怎么摔也摔不烂。而且我们在充电宝上增加了一个触点,从原有的四个增加到五个,可以通过多出来的触点判断正反电池信息。”

整机方面,袁发现旧版充电站不利于长途运输。于是他给充电站加上轮子,期间还因为轮子质量问题更换过供应商。

此外,袁炳松改变了产品外观。“最早我们把二维码放在机器上,但觉得二维码太low,人们使用二维码是被动的。”随后,袁改变了产品交互界面,用户通过使用触屏完成租赁流程。

为了迎合不同场景的需求,袁炳松还推出了中(12门)小(6门)两款产品,并将原来大充电站容量扩充至40门充电宝。

历时8个月的产品打磨后,今年3月28日,产品在全国推广。截至今日,来电科技的充电站已经覆盖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重庆等15个城市,拥有278个站点,累计用户32万名,单月流水超过600万。

尽管如此,袁炳松的项目在资本市场还是备受争议。“有些人说石墨电池一出现,未来手机就不要充电了,便劝我不要干了。也有人说这个项目对投资人来说太重了,他们是不愿意投资这类项目的。但是这是我的坚持。”

目前来电科技现在正进行融资,融资金额2000万,出让股权10%。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对  汪  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铅笔道编辑部

铅笔道记者

铅笔道铁牌记者

qianbidao01(欢迎添加)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