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1
分享

直接损失5000亿,企业难抗3个月 文旅产业穿越疫情的“新机会”

文旅大消费深受疫情打击,文旅企业该如何自救?

疫情的突然爆发,给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以沉重一击。

其中,整个文旅产业可以说是重灾区。

那么,

文旅大消费深受疫情打击,文旅企业该如何自救?

与非典相比,新冠疫情对文旅消费业的影响为何更深远?

平台与供应链矛盾爆发,如何优化平台与供应链良性关系?

如何从根本上建立健全行业保障机制?

如何提升文旅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声量和影响力?

疫情结束后,如何快速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

……

北京执惠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照慧就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分享人:刘照慧,北京执惠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文旅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文化旅游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社科院文旅数字营销研究院理事,所创立的执惠文旅产业平台获得数千万元融资。

以下内容由铅笔道整理成文:

第一部分 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冲击

我们简单看一下疫情对文旅产业的一些基本影响。

目前,整个文旅产业基本上应该是一个停摆的状态:交通、旅游暂停,影院、文娱活动取消,体育赛事暂停,餐饮门店全面关闭,短期内服务类消费全面下滑,文旅的休闲消费产业在这一次受到了重创。

对于传统的旅游业来说,也会是一个彻底的洗牌。传统的景点和旅游的目的地严重依赖于黄金周假期以及以往的消费方式,这一次基本都在停摆,总体是需求端的大量减少。

目前的整个文旅产业,大家目前关注到的都是机票、大交通、高铁的取消,酒店的退订,跟团游、国外出游、国内出游、入境游的大批量取消。其实影响大多是在分销端,包括旅行社、OTA

但是供给端的情况也同样值得关注。可能目前已经产生的直接损失就达到五千亿了,也有人统计过,每天的损失差不多是在一两百亿左右。

大家也知道,今年可能是文旅融合的关键的破局之年。从去年文旅部的成立到今年,其实整个产业都卯足了劲儿,希望今年在文旅融合上进一步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但是疫情的突然爆发让整个产业目前处于停摆的状态,很多企业反馈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且疫情的爆发还是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就是在过年前的春节期间。可能随着疫情的发展,更多深层次的影响会暴露出来。

现在的文旅已经和以往的文旅不太一样,以前我们说到旅游,大部分的人的印象中还是跟团、组团、传统的观光游、商务的旅行。那现在的文旅已经是文旅大消费的全领域,不仅覆盖了传统旅游的线路和景点,还会有大量跨界的业态。

在本地生活方式一体化的背景下,文旅的很多细分领域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1、旅游+教育

这一领域包括营地教育、亲子乐园、主题娱乐、游学研学等。和教育相关的项目,尤其是游学研学,基本依托于这个寒假、暑假。目前来看,两个重大假期的影响对于这样的细分产业还会有更加致命的打击,因为基本上一年的营收基本泡汤。

  1. 旅游+体育

大型赛事、冰雪乐园、滑雪度假区等在这次受到的打击比较惨重。

  1. 旅游+康养

温泉、康养小镇春节期间会有大量的需求,尤其是在北方,温泉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旺季。

4、旅游+文娱

沉浸式的娱乐演出、城市综合体里面的诸多体验项目、和亲子相关的项目都在受到重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新型的、还在培育期的文旅项目,受到的冲击尤其剧烈。

这次疫情对传统的旅游来说可能会是一次彻底的洗牌,也集中暴露出了传统旅游业态中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节假日的不合理,比如传统景点、旅游目的地对几个大的节假日的严重依赖,这样集中的规模经济无法对冲分散疫情急剧爆发的风险,错峰淡旺季线上线下结合的运营结构还是亟待改革和创新。这也是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发现传统旅游里面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会暴露的更加明显。

第二部分 文旅企业如何自救

执惠对文旅业的基本的影响做了一些统计,研究了知名上市公司在这一次疫情中受冲击的基本情况。

三特索道、宋城演艺、桂林旅游、众信旅游等知名的旅游上市公司纷纷发了公告,们的业务目前基本90%以上都是停摆的状态。

三特索道刚刚发了公告,旗下分布于全国多个地方的旅游项目的主要业务基本已经主动暂停运营。三特索道是武汉的上市公司,属于当代集团旗下,他们投资运营的旅游项目分布在陕西、海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北、内蒙、广东、福建等地,都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宋城演艺也在对投资者的公告中表示,2020年的124日起,宋城旗下的项目已经全部关园,对一季度的财务影响在所难免。

桂林旅游也发布公告,提到从26号开始,除了漓江的大瀑布饭店、琴潭客运站和部分出租车外,其他业务暂停运营,暂停运营的业务包括公司所有景区以及漓江游船业务。

众信的公告中也提到,国内出境游在24号起停止发团,因为作为一个以组团和批发为主业的公司,应该也是重灾区。出境游于27日开始停止发团,同时,公司正在为已经报名的游客办理延期退团。

昨天我参加了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的线上研讨会,中国旅游集团20强也纷纷表示,疫情对他们的业态冲击是极其巨大的,损失基本都是以亿起跳,包括巨额的人工成本支出、大量的无损退票、退款、退订以及酒店的退订。说这一次的冲击对整个产业是一个灭顶之灾也不为过。

第三部分 与非典相比,新冠疫情影响更深远

很多人说跟非典相比,新冠疫情对于文旅消费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些宏观上的对比,但实际大家可以发现不太具备可比性,这一次比非典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简单看宏观上的影响。2003年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比重不大,当时GDP的增速是9.1%,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35%左右,但是到2019年、2020年,GDP的增长在6%左右,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到了57.8%

2019年开始,国家一直在刺激消费,对于整个经济的拉动,包括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文旅产业的细分领域将近109个,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不简单,虽然大家把它当成一个细分的旅游产业,但实际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整个消费板块的重大冲击。

2003年的时候,房地产的爆发期刚刚开始,所以2003年的8月份,房地产被列为支柱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拉动比较大。

2019年开始,由于房住不炒的政策,尤其是大量的地产商转型到文旅产业,这一次对于他们的转型影响非常巨大,可以说是当头一棒。大量的地产商转型到文旅企业,新开的项目、在建的项目、已经建成亟待运营回收收益的项目,受影响非常巨大。

线下运营的成本对旅游产业来讲也非常巨大。昨天看到红树林每天每月的支出成本,基本人工费用达到七八百万,还有银行的利息两千多万,每个月的损失在五六千万以上;省旅游集团基本上都是大几千万的人工成本,再加上其他固定资产的损耗、银行的利息,影响是非常大的。

目前来看,文旅的产业链更加复杂,而且链条更加长。疫情对这一产业经济的冲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估,但是有业界人在说,应该会达到1.5万亿左右。

光大证券做过一个分析,也详细对比了非典和新型肺炎的影响。

景区方面,2003年时,从广州传到北京第一例输入性的病例,然后在北京和广州两个地方爆发,但真正的开始起步应该是在四月份左右,所以2003年只有少量的景区关闭,而今年是大部分的景点全部关闭。

酒店领域,2003年新增订单可免费取消政策,这次应该是封禁之后大幅降低了入住率,有些地方基本上是酒店直接关停,没有营业,同时加盟费的减免力度也很大。另外,酒店业现在也承担了很多抗击疫情的工作,作为隔离病房、隔离的住宿区,为轻症病人的隔离提供巨大贡献。

旅行社2003年的时候只是无条件退还定金并承担机票的损失,而今年是暂停所有跟团业务和“机票+酒店”产品,波及和影响的产品的更加广。旅行社自身承担提前与境外旅游资源供应商协定的包邮轮、控房间、切机票而无游客消费的巨额成本。目前,整个旅行社和旅游预订领域损失应该是非常巨大的。

光大得出这个结论我也很认可,这一次比2003年的冲击更加全面、深刻、强烈和直接。

在之前,携程曾经预计过春节旅游的人次今年会达到4.5亿,同比增长8.43%。光大是按照9%的增速预测2020年原春节的旅游收入可以达到5602亿。现在随着城际交通和团队游/自由行的关停,其实预计大部分都完全损失掉了,这也是我刚才那个数据,保守损失在五千亿左右。

业内很多人反馈需求的回暖是不乐观的。因为疫情结束之后还有一个消费信心的恢复期,应该说对旅游行业的冲击是立竿见影的,但是恢复起来是比较缓慢的,至少有两到三个月的缓冲恢复期。也有朋友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时候,说几乎是影响到一整年的这个业务。

反观2004年,旅游业已经全面恢复。国内旅游的人数同比增长27%,也就是说有报复性的反弹,旅游业的总收入将近增长了40%。微观层面,2004年旅游的上市公司因低基数效应较2003年呈现了高反弹,2005年基本稳步增长。

但是对于旅游目前的冲击来看,入境游应该是在恢复期在一年以上,出境游可能在半年以上,国内游可能三到六个月能有一个恢复的迹象。

现在来看,2021年可能会出现和2004年类似的情况。疫情平复之后,政策放松,民众的恐慌情绪逐渐消退,预计2021年旅游的上市公司的收入将有一个强劲的复苏。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的情况下,目前还很难去判断。

第四部分 如何优化平台与供应链关系

这个过程中直接受冲击的是分销端,尤其是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和旅行社,但实际整个供应链之间也会出现一些矛盾,也在呼吁良性的供应链关系的建立。

目前,携程、飞猪、去哪儿多个平台退订都已经达到数亿的规模,OTA与供应商、民宿与平台之间也都出现了损失承担的利益博弈。

流量一般是在OTA等线上的互联网平台上,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随着这一次疫情的爆发出现了诸多纷争。产业也需要线上线下的融合,共建良性生态。

目前,携程也是用创意的方式迅速构建平台规则,让供应商有余力放弃眼前的利益,为用户做无损退订。

但是恰恰是这样一些政策,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也出现了很多纠纷。

1月底,媒体报道去哪儿网的各个业务线已经为消费者及时退款达到了10亿元;马蜂窝又为消费者及时退款垫资超过了五个亿;携程124号凌晨宣布启动一个亿的重大保障资金,免费取消全国范围内旅游产品订单,126日,重大灾害的保障金提升到2亿,25日紧急宣布启动10亿的支持基金,为合作供应商缓冲资金压力、减免无法减损的资源费用。

携程是业内的龙头企业,所以也比较有参考性。

25号,它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也投入了10亿的合作伙伴支持基金和100亿额度的小微贷款。这些政策也很具体,包括对于平台的机票供应商、酒店、旅游度假的供应商环节资金的现金流压力,在营销上层面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措施,包括酒店退还商家50%疫情期间的营销费用。这几个政策都是从营销费用上的政策支持。

也有一些针对区域的,比如武汉。加入志愿联盟,减免平台佣金,减免团队旅游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减免春节前投的广告的推广费用,减免春节期间订单的交易佣金,退还平台系统使用费至少3个月。

下面的政策都是一些罗列,但是大家看到基本上是从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平台的使用费用层面来做的。第二类政策主要是从基金层面上,包括供应链金融、小微贷款等等。另外还有对疫情的这个支持和保障。最后,携程大学也推出了线上的一些课程。目前不仅仅是携程,华住、东城都在推出一些线上的培训课程,也在为业内提供一些这样的支持。

这些政策都是值得鼓励的,也有一定的成效。但为什么要提这个标题?其实是呼吁供应商链条、供应链和平台之间需要一种更加健康和良性的生态关系。在以前也有过一些这样的争执,包括平台的佣金过高,包括营销的费用,包括对于商家的良性的链条支持。实际上在早期几家互联网平台进行价格战的时候,整个产业链也是受损比较严重。

关系一直都有不少不太平顺的地方,通过这次疫情也爆发出了很多问题,大概几个方面。一个是通过这些平台推荐的费用到底是供应商承担还是平台承担,承担的比例到底是多大,退完之后如果是以广告费的1.2倍(很多推出的政策是1.2倍,比如去哪儿)再退还给供应商、也有供应商认为这样不合适、他们的损失比较大。

以往按照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退订的基本成本应该按照合同来走,比如旅游法的67条规定,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合同不能继续履约的时候,旅行社和旅游者均可以解除合同,合同解除时,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已向地接社等各方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给消费者;合同变更时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减少的费用退还旅游者。

但是这一次比较特殊,是无损的、完全退回旅客,而且这种退还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目前也导致了供应商和供应链之间对平台之间的一些纠纷和争执。

这一次的退订,应该是扣除损失后退给旅客,这也是合情合法的应对策略。但是这一次的方式是无损免费退,供应商无法承担,那这个时候平台应该承担多大的份额、平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承担,就应该是大家共同商量,设定更加良性的供应链关系的一个关键支点。

当然也包括比如说旅游线路,供应商、线下的旅行社在前期的投入上包括线路的采集,包括一些签证的费用。

当然,如果OTA平台需要来预订退订的时候,它也需要这些商家提供一定凭证,但是有很多费用发生是在旅行社之外的,这样的一些凭证无法提供时,如何去退订这样的费用也是产生争议的一个核心点。

总体来看,疫情的突然影响对于整个供应链和平台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已经爆发矛盾了,呼吁能够有更加良性的产业生态的建立。

第五部分 如何从根本上健全行业的保障机制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聊一聊如何从根本上健全行业的保障机制。

大概提了几个方面,第一个是供应链金融。

旅游行业是现金流非常好的产业,它完全取决于消费端的、上下游之间的良性的现金流动,也是轻资产和服务业。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一次的疫情的影响和突然的打击使上下游整个的现金流是中断的状态。

旅游行业以往在融资层面上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撑,包括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包括大型的银行基金的设立,实际在金融层面上都不支持产业通过金融的这种良性机制设置。去把这个行业的安全性的。如果需要设置这样的金融机制,那就必须要有良性的平台和大型银行的介入。目前在这个层面上还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刚才一开始就提到了这次影响对于整个文旅产业是一种致命的打击。现在只靠产业的自救和自我修复,难度是极其巨大的。如果不能建立起抗风险机制,一次次的天灾人祸会继续冲击这个产业。

文旅产业受政策、地缘政治、天灾人祸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严重的。我们最近也在和业内的很多人沟通,很多企业说扛不过三个月,会有大批的中小型的问题企业倒掉。

现在最紧急的是让企业能够获得现金流,能够活下去。比如说通过无息贷款、旅行社保证金退还、免税。昨天有一些文旅集团的领导也都提到,现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旅局已经退还80%的质量保证金。像春秋集团这样的体量应该质押的金额有五千万左右,大型的集团基本上差不多都是这个体量。但对于整个上亿甚至上10亿规模的损失来讲,这还是杯水车薪。

对于大型的企业,昨天同城的吴总也提到,从退税的层面,包括营业税、增值税,退还的比例要加大。

但文旅的供应链金融还没有很好的做起来,全产业都普遍缺乏健全有效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国外这一块比较完善,中小型的企业很容易获得产业链金融的支持。

目前文旅产业需要的是金融对于上下游供应链的支持,没有金融支持,抗风险是一句空话。要获得金融的支持,就要上下游尽可能地打通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在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的共同作用下,尽可能得到低成本的金融授信。

国家救助产业一般是通过补贴、基金、金融、税收四个途径。国家队的企业一般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也会优先获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税收政策可能不难,但是获得前三者就比较难。

普惠金融是个机会,也是国家战略,但不会白给。关键是数据,尤其是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与政府平台或者银行数据链的平台的打通,这需要主管部门和金融系统充分沟通,在风控结构机制政策层面做适当的突破和创新。

希望这次疫情能够对旅游金融的服务链条、机制和效用起到一定的助推的作用,尤其是旅游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和发展的保障。

企业的救助计划,携程、华住、爱彼迎都有一些相应的基金层面的扶助计划。

但是由于各个平台之间的割裂,各平台基本上是围绕自己的合作伙伴来设定的,对于全产业,还需要主管部门牵动,财政部、央行,包括其他政府的主管单位能够发起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手段。

疫情期间,部委、地方也出台了不少政策。

27号上午,国务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财政部的副部长余卫平表示,在前期针对疫情的防控出台了各个政策的基础上,再推出一些财税金融的政策,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我们摘取了一部分。

第一个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亏损结转年限在现行结转五年的基础上再延长三年;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快递收派居民必须生活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免征民航企业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

银保监会的副主席周亮也表示,会从增量、降价、提质和扩面四个方面来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增量是单户授信1千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金融贷要实现“两增”,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的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上年水平啊。降价是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提质是要努力提高小微企业贷的信用贷、续贷和中长期贷的比例,这也是目前困扰小微企业的一个难点。

但是不得不补充一句,这些普惠政策对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讲,还是缺乏更加强的针对性。目前还没有对旅游行业有直接、精准的配套政策。

新增贷款也是基于原来存量的基础上,首次从银行机构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就是首贷率要高。但关键是旅游里面的中小型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因为这个行业是轻资产的形态,但是是重资产的一部分。和房地产相关的也是国家政策的调控和管控,也很难获得银行的大批量的资金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旅行社,以交易线条为核心的一些旅游企业,实际很难通过资产的抵押、资产的认证获得银行的授信和贷款。

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外汇局共同的一些政策其实也提出了对于零售、住宿、餐饮、物流、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是受疫情影响比较重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而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以予以展期或者续贷。通过适当的下调贷款的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和灾害影响。

同样我也补充一句,这也是基于已经有贷款或者说已经有银行的资金往来的。目前在金融支持层面上,存量、增量层面上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政策创新,包括风控方式的突破以及金融服务的大胆突破。

地方的政策基本上跟着总体的政策来走,还是同样的逻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地方金融机构,也会根据企业受损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贷款租赁保理的额度,缓收或减免租金利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目前有一些地方,比如苏州旅游局,推出了针对当地旅游企业的针对性的政策。三亚也推出了这样的政策,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苏州发布的针对中小企业的十条政策里面,包括确保贷款余额不下降,确保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保障性金融服务,实施援企稳岗政策,缓缴社会保险等等。

上海的政策是比较快的,也是值得全国去参考的。上海推出的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切实减少以前的影响。2020年,上海市继续对不裁员、少减员、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返还单位及职工上半年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金的50%。这项政策推出之后,二零年将会有14万家用人单位受益,减负约26亿,这个就政策就比较实在。

另外也推迟调整社保金缴纳的基数。从今年起,上海对这个缴纳的基数调整为当年71日到次年的630日,推迟三个月,也就是推迟到2020年的71日。这样测算的话,为上海市的企业减负在101亿,企业养老金的保险基数约64亿,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障金差不多是33.4亿。

还有延长社会保险的交纳期。这对包括以前的影响、对滞纳金和个人记录的保障都有了一个充分的考虑。

培训费用的补贴我认为也是比较实在的,尤其是文旅产业。它们大部分是开工不开业,其实也都有线上培训的诉求。上海政策也是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培训享受95%的补贴,平台企业以及新业态可以参照执行。

我觉得上海和浙江的政策还是相对比较靠前的,也是比较务实和对于企业能够直接受益的。

北京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防疫所需的物资方面的保障。包括解决困难企业的融资问题,也是和中央政策保持着比较高度一致,包括延迟缴纳社保金,鼓励大型楼宇的租金减免,也都有一些陆续的政策出台。

当然,旅游、餐饮、住宿、会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影视剧院、冰雪体育等受影响比较大的,目前北京也在考虑将应交的社会保险的费用延长至七月底,这也是比较实在的政策了。

对三亚的政策我们也做了一些梳理。主要是稳定三亚的这个旅游市场,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包括不限于各金融机构为资金周转的困难提供低息贷款,财政贴息;还款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不抽贷,适当延期,三亚财政也给予贴息扶持;贷款困难的中小旅游企业由市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三亚市政府提供贴息扶持。这里面的措施也是针对旅游业相对比较精准的一个,也是目前我看到相对更符合旅游业实际特点的。

旅游企业能够申请延期缴纳税款,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以申请减免城镇土地的使用费、房产税,对符合条件的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加快增值税的这个留抵退税的办理。

同时也为企业申请水费、电费、有线电视费、天然气费、垃圾处理费延期三个月缴纳;对租用国有资产类的经营用房也可以予以免租,恢复营业后3个月免租金;对租用其他经营用房的,鼓励社会各业主减免租金。苏州也有同样的政策,对租用国企和政府房产的,是可以减免租金的。

第六部分 如何提升声量和影响力

接下来想谈一下如何提升文旅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声量和影响力。为什么特别提这个部分?

一是因为从2003年到现在整个对比来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比重在迅速增加,尤其是在三产中,扮演着龙头的地位。但是文旅在整个经济和财经领域中的影响力目前相对较弱,大家的重视度还不够。国家也好,地方政府也好,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也好,在消费层面,未来是中国经济中的主流声音,但是目前还是缺乏声量。

尤其是旅游产业缺乏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大企业,也缺乏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家,所以希望呼吁增大文娱产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在政策塑造层面上,宣传产业的地位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比重,增加政策的塑造的能力,推动相关政策更快的出台。

刚才开头也提到过,文旅大消费的时代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文旅的高度跨界性越来越强,文旅产业在人们生活经济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这次疫情的影响报道中应该有相应的体现,包括央媒、主流财经媒体等,文旅业应该更加受到关注。

现在大家在呼吁企业、国家政府和个人共同来分担。

但是目前我们得到的大多数文旅企业的反馈,现在的投诉量是急剧增加的,也就是说在大批量订单推进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不理解,可能稍微晚退一会儿,或者是这个平台处理上人手不够,都会出现很多的抱怨。

实际上在目前这个一刀切的政策下,文旅产业和文旅人做了很多的贡献,也做了相应的牺牲。希望能够得到媒体的尊重和更多媒体的关注,尤其是昨天有几个企业家呼吁,文旅部不能不能牵头,我们的央媒、财经媒体以及有社会影响力的平台,能够关注到文旅产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一些理解和支持。

第七部分 危机中的行业新机会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危机中会有哪些行业的新机会。

危机永远是分开来看的,有危有机,有危险也有机遇。但是这样的天灾人祸也不是任何人去期望的,也不能说它是一个机遇,只能说顺势去探索新的发展的空间。

科技类的企业目前受冲击的影响会稍微小一点,但是整个产业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我们要考虑未来,尤其是线上的一个进一步的发展。整个文旅产业线上消费的占比还是比较小,到目前全文旅总体互联网的渗透率应该还是在10%-15%左右。当然像机票酒店、景区等每一个领域的互联网渗透率占比不一样。可能航空机票占比是最高的,占百分之七八十,酒店能够到五六十,但是景区新兴的文旅项目、田园综合体民宿、主题公园等等,在线上的交易占比还是相对比较少。

随着5G时代到来,新技术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文旅产业也会应运而生出很多新型的旅游体验方式。现在应该是线上文旅体验比较好的切入契机,尤其是通过VRAR来实现网上博物馆以及线上的旅游线路产品、体验性产品的打造以及创造新的消费模式。

另外就是文旅的衍生品,尤其是和文博线上演绎相结合的一些体验方式。文旅衍生品的电商通过这次疫情,也会加大它的比例。大家送祝福可能会买故宫的文创产品,但是目前只有故宫还是比较单薄,还有更多博物馆以及文旅可以去延展,推出线上的体验方式和线上的文旅产品。

当然也会催生出围绕线上的创业机会,包括新兴的旅游方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直播等,都会有很多新的体验和消费方式。

当然也会加速文旅产业的转型,尤其是在整个营销层面上。比如说民宿、景区、街区和文博产业、移动互联网,甚至MCN机构这种新兴的互联网平台联动起来,创造更新型的营销方式和变现方式。

也会带来新的体验的创业空间和创业机会。有创投机构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围绕着文旅的整个的消费方式。因为现在的文旅基本上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必备的生活方式,围绕这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下,旅游的边界绝不仅仅是原来我们所理解的跟团呀、看看景点呀、观光呀,其实它已经变成本地生活服务的一部分。包括和城市的商业中心、购物中心有密切结合的体验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都可以去充分的考虑。

最近文旅部也推出了一些在线公共服务,包括出行提示、专项的公共服务,但是还是在一般基础性的服务上。

目前在线公共服务也会有一些新的机会点,包括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包括国家博物馆的30个虚拟展厅、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信息,包括国家图书馆线上线下的公开课,还有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线上的方式能够呈现出来。最近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线上博物馆、线上体验、VR AR虚拟现实的体验方式也在蓬勃的发展和推出。

我们做了一个基本的统计,全国现在有1300个博物馆开放网站、微信、微博的在线展览。春节期间上线的展览有2000多项,包括不限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都推出了线上的展览和展陈。

另外还有5G博物馆。20195月,湖南移动跟湖南省博打造了全球首个5G XR博物馆——“博物馆在移动”平台也上线了;五月份的时候,故宫博物院院长也对外宣称,和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5G故宫;湖北省博也推出了5G智慧博物馆。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好的尝试,也是未来的可爆发的空间。

2017年的时候,故宫文创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5个亿。同时,有1亿的九零后网上买文创,淘宝天猫博物馆的累计的访问量达到16亿人次。2019年博物馆的文创市场整体规模较2017年增长三倍。由于这次疫情,大家线下无法体验,那线上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爆发空间。

第八部分 疫情结束后如何提振民众消费信心

可能大家比较关注疫情结束后如何快速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

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疫情的进展情况。目前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很难说,但是一般按照以往的规律来看,控制结束之后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游客的出游信心和出游欲望会得到一些释放,但也有赖于国家和各个政策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旅游支撑产业如交通、酒店、餐饮等会陆续恢复。可能一些商旅人群因为刚性的需求会率先恢复,但是旅游的休闲度假各个板块不一样,国内游可能三到六个月会快速恢复,出境游在六个月左右,入境游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了。

国务院也在印发加快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推出了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一些政策和举措。2019年曾推出夜游经济的解决方案,那么要刺激消费的话,是不是要进一步的加大刺激的力度?节假日政策是不是有一定的变革空间?带薪休假制度能不能去更加深刻的变革?

目前,整个的假期制度的整个的结构性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旅游业里面有几大难点,一个是我们的节假日比较集中,日常的分流错峰很难展开,因为大家都只有那几个黄金假期,所以都扎堆,很难去解决体验的问题,也会让旅游企业饥一顿饱一顿,在人员的维护和长期的运营层面上,都很难出台长久长效的应对之策。

另外,南北的大旺季问题影响也会比较大。当然,消费信心如果提振的话,可能产业能不能跟进相应的变革手段和节假日制度的调整啊,应该都是比较重要的外部原因。

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能不能提振,关键还是看整个的疫情的消费情况以及各方面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不仅仅需要旅游企业,也需要政府、全社会,包括舆情媒体共同来营造一个比较良性的消费环境。当然是在完全安全的情况下。

假日的消费市场还有一些新兴的市场,微度假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乡村空气比较好、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也等待着进一步的消费刺激和政策推动。

现在的旅游业归到了整个文旅统管,那就是要看文化层面的一些惠民政策、文化口里面原来的文化资源能不能进一步的加大,优惠政策、惠民措施能够去推动,或者再加上一个互联网+的方式来推动旅游消费的尽快恢复以及信心的回归。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