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3
分享

铅笔道四周年:从3万年收入到新一轮融资 只做对了一件事 坚持

过去四年,铅笔道一直有几件事瞒着大家……

距离铅笔道上线还有18小时,我们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左思右想,脑海里燃起一个念头,掏出电脑,敲下一行字:不说谎的媒体,铅笔道——怀念那个熟悉的下午,在总理刚刚考察过的创业大街斜对面,铅笔道出生。一晃眼,竟已是四年前。

时间能杀死三分热度,但杀不死承诺。不知不觉,不说谎这件事,我们做了四年;不拿内容做交易这件事,我们做了四年;创新创业媒体这件事,我们做了四年。四年,把一群芳华少年,熬成了追风中年。四年前我25岁,而今即将而立。

过去四年,我们升级打怪,尝试新模式,试错新产品,开辟新客户,大小教训不断,但一直对所做的事充满无厘头的热情,从未思考过放弃。

创业到今天,我们采访了约13000名创业者,用四年时间验证了一个道理:创业并非99%失败,只要自己不放弃,100%终会成功。把时间拉长至10年,这个结论一定正确。

今天是铅笔道四周年,但坚持没有期限,一次成功的创业至少需要10年。铅笔道还在路上:目前,已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近期还将有好消息宣布;收入已正向循环,将破千万大关。影响力相较于去年翻了2.8倍,单周流量约2000万。

我们深知:四周年太短,谈何四周年,铅笔道永不放弃。

今天,我只想和大家说一个“坚持”的故事。希望读完文章的你,也能找到坚持的力量。

拉新型产品与收入型产品

沿着前门织染局胡同,团队一行6人走了大约100米,拐入一条宽度约1.5米的楼间小道,目光所及,一扇黑灰色古典木门,推开——一所约150平米的四合院。“到了。”

正值2018年2月,胡同树黄,风吹枯叶百米长。晚上8点,一间约6平米的会议室内,我们讨论2018年公司去向。会议前半段,大部分人不说话——会议室没有门,仅有挡风门帘,门外-4℃,觉得冷。

关于会议的召开背景,大家心知肚明:我们是时代的眷顾者——在极限的条件下完成融资,很可能创造了一项行业记录。

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但真正开始做收入,约为2018年年中。2017年,在全年报表收入仅3万元的情况下,我们融到了A1轮。3万收入融A1,可能是用最低收入完成了同级别融资。

只是,在商业化这件事上,无论如何,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了。

在此之前,我们花了大约8个月时间,开发了一款投融资数据产品:一端收录创业公司,一端展示给投资人看,撮合双方。

产品发布后,我们的影响力是上来了。当时,铅笔道业务可用一句话概括——发现创新公司。产品发布前,我们以文章的形式,每个月最多报道300家公司。产品发布后,我们以"文章+数据"的形式,单月最高覆盖1378家公司。

产品上线后,我们覆盖创新公司的效率提升了约4倍。

产品上线后,我们覆盖创新公司的效率提升了约4倍。

同时,流量也上来了。产品上,每天大约能产生1500次投资人约见。流量上来,我们以为商业价值自然也会上来,于是埋头数月完善产品,然后再去问客户要不要。

直到2018年2月,直到这次会议,我们还在着眼于产品体验,所有部门都盯着产品部,要做A功能,要做B功能......掉入产品升级的无底洞。

创业后,每天都在长教训,但这个教训格外似曾相识。创业者常常会有类似的经历:先花1~2年时间在办公室埋头做产品,然后再拿出去问客户要不要——这样不好。

同样的话,四年前就有创业者和我说过。

同样的事,四年前就有创业者已经做过。

2015年10月19日,我曾采访过一家独角兽公司创始人——EverString创始人杨文杰。巧合的是,他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曾花18个月开发产品,然后再出去卖产品。更加巧合的是,他之前做的也是一款投融资数据产品:帮投资人找项目。

我们的结局也是殊途同归:

他们的产品销售了6个月,没有一家机构客户愿意买;

我们的产品销售了4个月,只有一家亲戚(股东)愿意买。

关起门来做产品,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用户拉新”产品做成收入型产品。产品(或服务)分为两大类型:

一种是拉新类产品。它的特点是“很多用户愿意用,但不愿意花钱买”,适合用于“拉新”,但不适于创收,原因是产品没有刚需到客户付费的程度。

一种是收入型产品。它的特点是“很多用户愿意用,并且愿意花钱买”,是利润产生的主要来源。

两种产品区别很大,把A做成B或者把B做成A,都会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如何判别?客户是否愿意付钱是检验标准。

客户没有预算:危险的信号

2018年3月,我们开启了产品的检验过程。

3月10日下午2点,车行驶在前往中国农大国际创业园的路上,堵得慌。我坐在后排,演练说辞,准备报价,以防客户讨价还价,还准备了一套话术。

2017年6月,我曾采访推想科技创始人陈宽,他告诉我,防止客户杀价太狠,合适的方式是让客户先报价,然后说一句“回去想一想”。我铭记于心。

他曾是一位学者,也曾不擅销售;我曾是一名记者,谈钱就会脸红。2014年11月,我还是一个穷酸记者,参加用友发布会,抽奖环节幸运抽到了一台iPhone 6,主持人念着我的名字,等着我上台领奖,我说了句“不要了”。

这次拜访客户也是。客户是奔着铅笔道来的,想成为我们的种子客户。事前我演练了不下10遍,一个10万的单子打折5万,最少5万,再少就“回去想一想”。事实的情况是,聊至尾声,客户问我具体价格,我话到嘴边最后也是说了句“不要了,您意思意思就好”。客户是好人,没有还价。3月24日,我们签下了铅笔道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客户——5万元。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人情单”。当月,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今日,铅笔道终于鼓起勇气:告别免费时代》,转化了数十万订单。客户多是铅笔道的“亲戚”、朋友,或是忠实粉丝。

2018年3~8月,靠着影响力积累的“人情单”,我们在“检验产品”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直到8月2日,英诺合伙人王晟(铅笔道股东)给我发来一条信息:

“明天下午在公司吗?”

“在,老板有啥吩咐?”

“一是了解一下你们的业务情况,二是你们之前向我推荐过付费服务,我也来与你沟通一下。”

我们很是期待。由于此前客户都是“亲戚朋友”居多,英诺又是我们的投资方,特别照顾帮忙——所以我们很有理由地相信:又一个“亲戚客户”来了。

与晟总的聊天持续了大约4小时,话题从“销售”很快上升了业务探讨。最终,晟总没有买下我们的产品,却让我们买下了他的“鸡汤”。晟总说出了大多数客户的实话:“你们不要向机构收钱,不要改变规则,传统规则是被验证的有道理的存在。你们创业3年了,没想到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还是那么......”

“那么”之后的词,他没有说出口。他一边抽着烟,一边看着我。我的理解,可能是“错误”,可能是“迟钝”。

仔细想来,我们早该发现,数据产品是一个“用户拉新”产品,并非收入型产品。

2018年3月~8月,我们跑了约50家机构。绝大多数情况,客户已经给出明确的反馈:愿意用,但是没有预算。更多的情况是,是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预算。

“没有预算”是一个关键信号。它有几层含义:

1、之前有,现在花完了;

2、现在有,但是不给你;

3、从没做过这方面的预算。

第三种信号最危险:每个企业都会提前做预算(年度、半年、季度预算),有需求才做预算,你的服务若不在预算范围内,很可能说明客户对你没有需求。

特别尴尬的是,我们在2018年遭遇的大多是第三种信号。

当时,我们锚定的客户是投资机构,以2.75亿平均管理规模计算(清科数据),每年管理费550万,人力与租金成本占去绝大部分。以我们BD的经验来看,至少80%的客户从未有过“数据”这个预算科目。

所以说,创业不要尝试去创造客户需求,否则你会发现,客户连这个预算科目都没有。经历半年摸索,我们终于摸清了一个道理:数据产品是拉新型产品,不适合用于做收入。

创业职业病:只要喜欢 是坑也想去闯

2018年9月,我们调整了方向,“投融资数据”不再作为收入重心,而是用于获客+给自己用。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事前,我也隐约有所听说。只是,创业者都是偏执狂,对于自己无限热爱的事,即便被告诫多次“是个坑”,也想亲自去趟一趟。

早在4年前,EverString创始人杨文杰就在自己的创业经历中提过:数据项目无果而终——我是采访者。

2017年10月,一家位于苏州的投融资平台创始人告诉我,曾推出投融资数据服务,让他一度陷入生死时刻,若不是危难关头老股东相救,公司就没了。而后转型,立马盈亏平衡。

2017年12月,我参加了行业里一个创业营,一位同学听说我要做数据,立刻表明身份,说自己曾在某知名数据公司任数据负责人,这个业务做了10多年,一年流水只100多万元,不赚钱。

2018年下半年,铅笔道一位投资人告诉我,某家投融资数据公司已濒临倒闭,团队背景豪华,曾融资数亿。

2019年4月,业内一位朋友告诉我,据确切消息,国内最早的投融资数据平台已被并购。

......

这是铅笔道在商业变现上经历的又一个教训,看清了几点真相,分享给大家(仅限投融资数据):

1、长期来看,数据有着巨大的“用户拉新”价值,能产生辅助性收入,但一定无法养活团队。

2、如果你没有把握融到未来5年的钱,这件事最好不要做;

基于过往经验,如若不符合以上两点,我建议创业者绕路而行:没开始的,打消开始念头;已经开始的,尽早考虑转型。

2018年9月做出调整后(转向流量变现),我们和那家苏州投融资平台一样,立刻盈亏平衡。2018年9月~12月,铅笔道的收入从十万级别立刻提升至百万级别;内容上,流量同比再翻2.8倍,2019年3月,单日流量增至285万。2019年5月,我们完成一笔战略融资。

公司创立第一天起我就意识到,不会赚钱可能是铅笔道最大的基因缺陷。去年12月,我参加广州新媒体南方峰会,曾分析了其中两个缘由:一支记者基因的团队出来创业,是一个灾难。如果做的还是一个媒体——更大的灾难。它需要跨过两道关键的坎:

1、角色冲突:记者的使命是“客观中立”,平衡各方利益,而CEO的使命是公司利益最大化;

做记者时,总会经受职业思维训练:一个硬币有两面,不能偏听偏性,不能让任何一方吃亏。而做CEO时,我常常陷入分裂:怎样既平衡各方利益,又能极端地使公司最大利益化?

2、价值冲突: 一个普通公司,可以拿100%的产品或服务去变现。一个媒体,只能拿50%去转化商业价值,剩余50%必须承担社会价值。

无厘头的热情:创业的必要条件

好在创业这件事,战略从来不需要绝对性正确,阶段性正确即可。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创业3年才做收入,现在看起来有点晚。实际并非如此,如果不是前3年把100%精力All in 内容,用大部分预算建成一支规模一流的内容团队,我们根本无法在强者林立的创投媒体中脱颖而出——所以这个策略在当时是对的。

还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在数据变现上纠结太久。实际上也不是,数据只是变现价值不大,让我们损失了些收入,但它战略价值巨大,沉淀了大量我们的客户、采访对象、读者。

好在创业这件事,不在于你做错什么,而在于你做对什么,有时候只需做对一件事,就足以让你做成。

铅笔道创业四年,有两大精神胜利法,分享给大家:

1、创业并非99%失败,只要自己不放弃,100%终会成功。

2、任何复杂的事物背后,解决方案都非常简单——来自《复杂》一书

在我看来,创业是一个复杂问题,但背后的解决方案很简单,那就是不要放弃。怎样做到不放弃?你需要问自己,是否对创业所做的事抱有无厘头的热情。你的内心需要有一个永动力,这也是坚持的源动力。

投资人常说“投资就是投人”:创业成败与否,关键是团队。而我说,只要团队对当前所做的事抱有无厘头的热情,那么他很难失败。

所以从创业第一天起,我就深信铅笔道很难失败:我自己2010年任实习记者,2011年任见习记者,12年成为正式记者,15年创业,做的还是“记者”。职业生涯+创业生涯中,做过的唯一职业就是记者。9年时间考验,依然对内容有着无厘头的热情——我的同事则与我一样。所以创业后,我从不担心失败,也不害怕焦虑,时而还抖音跳舞。

今天是铅笔道四周年,但坚持没有期限,一次成功的创业至少需要10年。铅笔道还在路上:目前已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近期还将有好消息宣布;收入已正向循环,将攻下千万大关;影响力相较于去年翻了2.8倍,单周流量约2000万。未来,我们将专注于一件事: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我们将抱着无厘头的热情,一根竿子打到底。

我们深知:四周年太短,谈何四周年,铅笔道永不放弃。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