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独家| “聪明药”背后的药贩子:高考、考研党是主要买家 一盒卖出1200元高价

与“变聪明”无关的“聪明药”。

现在高三考生和考研学生买“聪明药”的最多。

现在高三考生和考研学生买“聪明药”的最多。

文 | 铅笔道记者 付艳翠

近日,新京报一篇《我吸毒了 妈妈喂的!》文章,被多家媒体转发,也让大众知晓了一种号称可以提高专注力、短期提高学习成绩的“聪明药”。

文章介绍,因为食用这种药,让高三女生短期内成绩突飞猛进,不料随之发生了掉发、失眠、性格暴躁等症状。当停止服药之后,她开始头疼、恶心、听不进去课,最后自己在网上买药,买到了“摇头丸”导致上瘾。

虽然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都是“聪明药”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新闻下方的评论却都是“好想试一下聪明药”的声音。铅笔道采访一位药贩子表示,现在高三考生和考研学生买“聪明药”的最多。

与此同时,“聪明药”之所以让使用者感到“头脑清醒”“考试进步”,是因为这些药物对神经的兴奋作用,与“变聪明”无关。

国内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高考和考研中“抢占先机”,国外的学生和上班族们,为了不落人后剑走偏锋,选择从校园和朋友圈子里买“处方药”的案例越来越多。在2016年,甚至有美国科学从业者估计,兴奋剂产业链在全球每年的产值十分惊人,可能已经超过300亿美金。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聪明药”引热议

公开资料显示,网传为“聪明药”的利他林(Ritalin),其主要成分为哌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被用于治疗多动症和嗜睡症已经近60年,同时,利他林滥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并导致心血管和神经心理方面的副作用。国内目前将其归入一类精神药品,需要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生开具处方才可获取。

记者查询发现,“聪明药”实际上不只是利他林一种,它包含了几种能够醒神、提升注意力的神经兴奋剂。它们均为处方药,用于治疗ADHD等疾病。

怪异的是,虽然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都是“聪明药”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网络上用户评论却都是“好想试一下利他林”的声音。

网友称,想吃“聪明药”。

网友称,想吃“聪明药”。

有网友表示:“说真的,以前不知道这种药,现在知道了,高考在即,挺想试试的。”

药效让人心动。

药效让人心动。

评论称,药品效果很让人心动。

阿得拉看起来太诱人了。

阿得拉看起来太诱人了。

微博网友称,阿得拉看起来太诱人了。

网友发微博表示,收一些利他林。

网友发微博表示,收一些利他林。

微博网友表示,要高考了,收一些利他林。

与此同时,一位微博网友发布了一条拥有“聪明药”的微博,下方的评论就都是来询问“聪明药”购买方式。

网友们询问“聪明药”购买方式。

网友们询问“聪明药”购买方式。

不过记者随机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利他林”“聪明药”等关键词,均没有得到相关信息。

通过微博,记者联系到一位药贩子李清(化名)。据其介绍,现在高三考生和考研学生买的最多。“之前一个人考研,买了一瓶吃完后,两个月前又在我这里提了60多片。还有几个要高考的学生,也是从我这里买。”

他表示,他本人因为生病,记忆力不集中,也在吃“聪明药”,已经连续食用半年时间,但也有副作用。他称,“我吃利他林需要吃两到三片,刚开始吃会很明显食欲底,对胃不好。”据网络公开信息显示,服用利他林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嗜睡、心慌、心跳加快等副作用,严重的会影响中枢神经。

李清售卖的“聪明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瑞士版利他林,20片售价630元;另一种是18mg和36mg的专注达,分别售价850元和1200元。其中利他林是从国外拿货,专注达则是去医院开药

据了解,利他林不像杜冷丁、芬太尼贴剂等麻醉药品管理严格。对于后者,医院必须回收针剂后,才能开具下一次的用药,但对利他林没有相关要求。新京报此前的报道也提及,可能会有家长在孩子病情减轻后依然开药,然后转卖。不过因为医生仍然会定期面诊,所以通过这种渠道流出的药规模不大。

不能让人变聪明的“聪明药”

在一个近100人的高三家长群里,记者询问家长们是否听说过“聪明药”,仅有少数人表示看过微信朋友圈朋友发的网络新闻,大部分人表示不知情。多位家长告诉记者,“不会给孩子吃这种药,孩子心理、身体健康就好。”

一位使用过“聪明药”的用户对记者表示,吃过这个药后,确实能提高专注力,让中考成绩有所提升,副作用也很厉害,头痛、胃痛、干呕、还伴有想吐又吐不出来之类的感觉。“吃了一个月就没有再吃了。”

“聪明药”真的可以让人变聪明吗?从医学上来讲,答案是否定的。“聪明药”之所以让使用者感到“头脑清醒”“考试进步”,是因为这些药物对神经的兴奋作用,与“变聪明”无关。

据“医学界”报道,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医生认为,对于利他林非临床治疗使用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他表示,“很多人认为只要控制剂量就不会成瘾,但因为耐药性,很多时候会身不由己,越吃越多、越陷越深,最终成瘾。即使没有成瘾,也要重视药品存在的不良反应,滥用药品风险很高,付出的代价往往很大。”

在浏览器中搜索关键词“聪明药毒品”发现,大量媒体将“聪明药”比喻成“新型毒品”“隐形毒品”等。“聪明药”存在成瘾性,但何日辉认为,并不能将这种具有成瘾性的药品称为毒品。

“聪明药”被称为新型毒品。

“聪明药”被称为新型毒品。

对此,何日辉医生曾称,毒品不是医学概念,毒品没有临床医疗价值,诸如海洛因、摇头丸、冰毒。成瘾性药物大量存在,感冒药中还存在麻黄素等导致成瘾成分,利他林是管制药物,不应视为毒品。

事实上,广大多动症患儿需要依靠长期服用特效药利他林,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何日辉担心,将利他林成瘾性与毒品概念混淆,将会对多动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患儿家长会不会说,你给我家孩子开的是毒品,选择拒绝治疗。”

在医学上,患有多动症的人,对此类药物确实有需求。最新研究数据统计,我国多动症患者高达1461万~1979万人,而美国儿童多动症发病率飙升了近70%,这种常见的活动障碍如今困扰着超过10%的美国18岁以下人口。

资料显示,在2016年,有美国科学从业者估计,兴奋剂产业链在全球每年的产值十分惊人,甚至可能已经超过300亿美金。

国外“聪明药”泛滥

最近,Netflix上一部纪录片《药瘾》揭秘了美国中学生滥用聪明药现象。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在美国,治疗多动症的利他林等药物被学生以及上班族滥用。但人类对这种药物具有依赖性,由于药品滥用还将带来如抑郁、焦虑、厌食、自杀想法、攻击性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甚至有耐受和成瘾性等不可控因素。

这些学生和上班族在接受采访时称,知道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对身体有所损伤。但由于服用这种药后,能让人更加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他们绕过医生,从校园和朋友圈子里获得这种药物,且无法对这些药片说“不”。一位医生甚至说,曾经人们嗑药是逃避现实,现在却为了更专注现实。

不仅仅是美国,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在2013年的一篇报道到里提到,剑桥大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曾经使用过利他林这类药品;巴黎、伦敦等地的精英学校里,学生们为了成绩、升学,“心甘情愿”中招。

在法国,自2012年10月3日起,卫生部已就学生滥用或误用利他林现象作出风险警告,但依旧没能阻止学生们的热情。

根据法国国家医药和保健品安全局(ANSM)2017年的报告,此类药物1996年售出2.6万箱,而2005年的销量为22万箱,2014年超过60万箱。到2018年,尽管夏季之前出现了库存短缺,但仍有62.7767万箱已上市。

根据去年一项对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人的调查表明,靠服用“聪明药”来增强认知表现的人数正呈上升趋势。受访者至少服用过一次“聪明药”的人数,从2015年的5%飙升到2017年的14%。

对于这种高校中药物泛滥的情况,甚至有牛津大学的教授提议,像运动员做尿检一样,应该在考前对学生也进行药物抽检。直至今日,国外“聪明药”的泛滥情况依旧没能解决。

有人焦虑,就有人贩卖焦虑。但正如人民网评所说:“当精神类药物介入到学业竞争,不仅违背了用药的初衷,更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