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金主频爆雷“炸死”本土便利店:赛道曾涌入30亿热钱 4个月连倒3家

便利店行业在加速狂奔之余,邻家、131、全时的遭遇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文| 铅笔道记者 林夕

8月,北京本地便利店品牌邻家因背后出资方P2P平台善林金融爆雷,银行账户冻结,一夜之间168家店铺全部关门。

9月,北京本土便利店131便利店因投资方春晓资本爆雷,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关门倒闭,创始人失联。

11月中旬,起于北京的全时便利店,被曝出因母公司复华控股爆雷,导致资金链断裂拖欠员工工资、供应商断货,据传,全时方面正在与企业洽谈转让股权。

巧合的是,这三家北京本土品牌便利店,都因为资金问题深陷泥潭,或卖身或关门。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另有隐情?疯狂扩张的便利店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笔糊涂账?邻家、131、全时的遭遇给后来者敲响警钟。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风雨飘摇的全时便利店

11月的北京上空雾霾笼罩。对于生鲜超市地球港和其员工来说,更是阴霾的一个月。

“我们工资已经欠了好几个月了,听说复华控股公司这个月底房租到期。”一名地球港员工向铅笔道记者表示。

据了解,地球港为复华集团旗下融合生鲜零售与餐饮堂食的新业态,今年先后在北京、青岛、大连陆续开了5家店。彼时,一开业被业内称为新零售的“黑马”。

今年8月,地球港方面对外宣布,已经完成Pre-A轮融资,由新龙脉资本领投,估值达10亿元。下半年,地球港计划在全国开30家门店。

戏剧的是,到10月份,有媒体曝出地球港的部分供应商已停止向其供货,出现员工欠薪情况;11月13日,地球港证实旗下的5家店已全部停业。

从最初的高调亮相,到现在全面停业、面临倒闭,地球港的“悲惨命运”与背后的复华控股有直接关系。

天眼查和企查查资料显示,2017年3月,地球港母公司北京地球港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其控股股东为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占股50.11%。而复华卓越商业的控股股东则为复华控股有限公司。

有地球港员工向媒体透露,其资金均由复华控股批准。地球港团队从来没有财务权,自8月份起,需要自己贴钱给员工发工资。

复华控股到底何许人也?官网显示,复华控股是集多元产业、金融、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控股集团。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地产、金融、投资、文化、旅游、健康、酒店、商业等领域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业务版图从中国逐步发展到全球布局,截止2017年,总资产规模逾千亿元。

然而,出现在8月的海象理财兑付风波,就像是推倒了复华控股的多米诺骨牌。多家媒体报道,复华控股最重要的资产和现金奶牛是旗下的复华文旅。由于文旅项目资金回收期较长,复华文旅的项目是通过私募基金+售后返租模式来运行。

复华文旅通过旗下资管公司发布私募产品以及靠P2P平台自融。目前可查的是恒银中嘉、海象理财、复华投资和复华资产。

在今年这场波及全国700余家的P2P危机中,“海象理财”未能幸免。8月中旬开始,P2P平台“海象理财”出现兑付困难。有媒体曾报道,复华文旅的钱主要输送给了“海象理财”,这也最终成为复华集团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紧接着9月,复华商业旗下生鲜超市全时生活被曝出资金紧张,其北京的4家门店全部关闭。同时,作为地球港的兄弟企业,复华控股旗下全时便利店资金链也出现危机。

据了解,全时便利店目前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本土便利店,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拓展全国10个城市,开店600余家,主要有自营和加盟两种。一位复华控股的员工表示,便利店直营门店肯定是面临危机了,加盟店可能影响还没那么大。

铅笔道记者也走访了北京多家全时便利店,发现不少货架都空了,店员称已有近1个月没有补货。一位便利店员工告诉记者,公司以强迫员工购买商品、调换门店等方式迫使不少员工辞职。

有媒体爆料,全时便利店正寻求出售,将出让部分股权给苏宁易购或物美等企业,不知全时是否会步其兄弟后尘。

悬在便利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事实上,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全时便利店并不是第一个。

今年8月1日,拥有168家门店的北京本地便利店品牌邻家,一夜之间轰然倒下。 邻家便利店成立于2015年5月,被业内赞誉为最类似“711”的24小时便利店,猝死原因让人惊愕,无关主营业务,无关供应链,居然是其背后的投资方——P2P平台善林金融。

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担任邻家便利店所属公司邻里家商贸(北京)有限公司监事项建安占股40%;而占股60%的高通盛融财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是善林金融实际控制人周伯云投资的公司。

2018年4月9日,善林(上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周伯云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自首,称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已产生巨大资金缺口致使无法兑付投资人本息。

邻家便利店也自然地成为了其陪葬品。其背后唯一的出资方因故受到上海警方调查,导致公司基本账户与一般账户被银行冻结,公司账户内已无可支配资金。没有投资方注资经营,处于发展阶段的邻家,尚未真正实现盈利,靠店铺自身销售收入仍然入不敷出,最后只能关店。

无独有偶,131便利店折戟的原因同样因为“资金爸爸出事了”。9月18日,北京131便利店发布公告:因资金周转问题,现不能正常经营,将在9月20日-25日之间与合作商进行对账,对账后给各供应商出具承诺函。随后,公司开始遣散员工,创始人再无音讯。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17年4月,131便利店完成天使轮融资也是唯一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春晓资本与石河子市辰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经查询,后者即为春晓资本的投资实体。

铅笔道注意到,春晓资本是P2P平台君融贷、聚财猫的投资方,而这些P2P平台的暴雷对春晓资本造成直接影响,铅笔道曾对此事发文《春晓资本风波始末:投资局部失控操盘媒体资金告急P2P爆雷陷入亏损》

8月27日,九有股份晚间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韩越,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刑事拘留。韩越为春晓资本的创始合伙人,2015年与吕佳凯、何文共同创办了春晓资本。

由此推测,131便利店因资金问题宣布停止经营,或与春晓资本涉足P2P平台投资有关。

根据其对外公开的资料,2018年上旬,131便利店在北京拥有31家店面,日均流水在9000元~19000元左右,公司旗下的鲜食工厂还为海底捞、西贝、呷哺呷哺等连锁餐饮及便利店企业供货。

即使131便利店亏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亏光了几千万,更不至于会到了亏损到了人都要跑了地步。到底是资金爸爸爆雷影响,还是自家财务出现巨额亏空,随着创始人陈登旺的失踪,131的财务谜团不得而知。

邻家、131、全时,这三家创立于北京的本土便利店品牌,3个月时间内,陆续遭遇资金链问题,这是偶然还是另有隐情?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薛婕指出,这三家便利店最核心的问题都是新兴品牌,自身没有造血能力,不能主导财务,完全靠背后资本输血。

以全时便利店为例,其全国拥有600家店,应该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却出现供应商断货1月的问题。薛婕推测,除了填补自身亏损外,更大的问题是其主要营收可能被拿走。根据全时生活和地球港的经验,全时便利店作为复华控股公司,可能也无法主导自身财务。

“在一线城市开便利店的整个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一位业内人士李红表示。这三家便利店都是立足于北京的便利店品牌。他介绍,一线城市的人力、房租成本太高,单店很难盈利。

李红曾比较过三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便利店情况,地方便利店销售额可能只有一线城市便利店的二分之一,但经营成本是其后者的四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因此,在北京这些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并不如地方发展地稳健。

此外,不计成本的投入,不够坚实的资本后盾将这些便利店推向了深渊。除全时外,131和邻家都是自营模式。李红介绍,国内很多品牌便利店,都是直营和加盟两条腿走路,如果没有P2P平台,加上加盟商的资金,认真经营,现金流回流一部分,不至于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相反如果纯粹做直营,投入巨大,不做加盟,后面又没有强大资本后盾、独立的财务,倒闭是迟早的事。

就行业整体来看,便利店是在零售行业公认为难做的业态之一。这本是非常传统的一门生意。资本流动相对封闭,回本周期慢、经营模式重,从多年的投资数据可以看出,早期投资机构在此领域很少下注。

但是,乘着新零售的东风,这两年便利店整体又重新引起资本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已经有30亿资金加码便利店行业,70多位玩家入场。

资本的入场,快速催熟了便利店行业。“大量资本的涌入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因为很多创业者是跟着资本走的。原来也有很多传统便利店是按部就班在做,但是发现有资本这条捷径可走,他就会赌这一把。”一位长期关注便利店的人士说。

前邻家便利店CEO王磊在此前的报道中透露:“投资人曾要求一年开2万家便利店,因为投资人不了解这个行业。通过两年时间的摸索,他们才逐渐理解便利店这门生意了。”

资本的助推下,缺乏单店盈利的能力,一味追求店铺数量的增长,抢占市场,也是很多品牌便利店的“通病”。连锁便利店资深从业者刘松表示,他完全看不懂全时的打法。像美宜佳、711这种老牌便利店开店逻辑都是“做透一个城市,再做一个”,密集的布点,才能有品牌效应的提升。

全时便利店则不然,北京、杭州、武汉、成都等全国多个省份都铺设有门店,没什么规律可循。在他看来,这样分散的打法,供应链很难建立起来。“后端供应链跟不上,管理、运营得不到整合,这不像是真正做便利店的人的做法。”他认为便利店开店逻辑是做强后才能做大,而不是做大了才能做强。基础没打扎实就去抢市场,非常危险。

另一位便利店创业者王明则认为,这三家便利店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掌舵者都不是这个行业的人,“背后的老板不懂便利店,这很可怕。”

公开资料显示,131便利店创始人陈登旺,做供应链出身,号称拥有25年供应链行业经验;邻家的实际控制者是一家P2P平台,其CEO王磊只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对邻家并没有实际控制权;而全时便利店的控股公司复华控股是地产行业。这几家便利店的背后老板没有真正地做过便利店,或许不了解单纯靠规模扩张的打法并不可行。

王明认为,扎实做便利店的人更看重单店的盈利。便利店不同于商超,对于运营要求很高。运营跟不上,坪效、人效都不行,店再多也顶不住。这些便利店投机者的想法就是圈钱,玩金融手段,投一笔钱出去,从别的地方挪一笔钱过来扩张门店,然后又能够融到更多的钱。

铅笔道采访多位便利店从业者,大家均表示做好一个便利店,最大的门槛不是资金,是供应链、运营团队还有抢占优势网点。“便利店做得好,资金都会随着而来。”

多位从业者还认为,便利店的业态符合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未来可能有40万~60万家规范便利店。但它是个慢行业,是一门长期投入的生意。“跑的太快,内功没修炼好,必死。”

回看中国的便利店市场,国内规模较大的美宜佳便利店成立于1997年,到现在已经走过二十一年了,在全国拥有13270家门店。十足便利店发展了18年,才开出2000多家店。711在台湾也经历了连续七年亏损的历程。这个行业不是做个三五年就能回报的,可能需要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才能看到回报。

“想要赚快钱的人,不要到便利店行业来。”

(注:王明、薛婕、李红、刘松均为化名)

/The End/

编辑 | 薛婷   校对 | 张潇予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wujinna1015,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小铅笔(微信号:qianbidao2018)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林夕

铅笔道记者

我是本文作者林夕,关注教育、消费升级等方向。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咱们微信聊聊:green--blue.(加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哦)

green--blue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