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AI创业者答陆奇知乎提问:专注产品技术 开拓细分领域 杜绝一哄而上

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其它所有生物”组成的未来,我们只有一条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文| 铅笔道 记者 武旭升

10月29日,在“知乎 2018『互联网洞见者』”十个提问中,现YC中国CEO陆奇在第七问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怎样的创新环境和措施能让科技驱动的创业公司成功,使其不再是大型科技公司的专利?”

截至11月1日,这个话题下累计有130人做了回答。在这些回答中,“答主”们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数据、知识产权、政策、人才、资本支持等。回答者有创业者,也有普通用户。

在知乎外,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云问科技联合创始人茆传羽结合公司业务及创业经验谈到,在市场上大公司的降维打击也是令初创公司最绝望的。

探迹创始人黎展认为,除政策、市场等客观因素外,最重要是企业本身。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产品和技术过硬才是核心竞争力。技术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可以专注开拓细分领域。

另外,茆传羽还提到一个现象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缺乏独立创新,某个技术或产品被炒热时,大家都一哄而上,不计成本地竞争。

当前,中国科技型企业面临大公司的降维打击似乎无处可逃。5~10年之后,人工智能领域是否还有机会冒出一个BAT以外的大公司?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QBD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

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其它所有生物”组成的未来,我们只有一条出路:“变成人工智能。”——《人类唯一的出路》

未来是属于人工智能的时代。在通往人工智能时代的道路上,对于那些从零开始的创业团队来说,要想成长为现在BAT级别的大公司,似乎首先得逃出BAT的“围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在互联网浪潮中生长出了腾讯、阿里、百度以及网易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它们的业务几乎覆盖了与人类目前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多数领域。

因此,当一个以科技驱动的团队走上创业之路时,大多只能在他们的“温室”或“魔爪”中挣扎。甚至出现一种说法,一个公司能做到被腾讯、阿里等大企业收购就已算取得了成功。

然而,如今人口红利期已过,互联网来到下半场。几乎“全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都在探索,互联网的下半场如何开展业务?

2012年 5 月 7日,知乎与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寻找中国互联网思想者」活动。马化腾、凯文·凯利、李开复等十位互联网顶尖名家共同发起「互联网迫切十问」,公开征集回答。众多中国互联网的思想者与领航者从中产生。

6年后的今天,世界与个体都身处更庞大的互联网洪流。知乎又在此时开启新一季互联网十问——「互联网洞见者」。其中陆奇的提问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怎样的创新环境和措施能让科技驱动的创业公司成功,使其不再是大型科技公司的专利?”

陆奇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亲手将百度带进人工智能的大门。他1987年于复旦取得计算机科技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此后他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如今还持有40多项美国专利。

2016年9月,陆奇从微软离职,并在次年1月加入百度,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3月起兼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

步履不停,今年7月,陆奇匆匆离开百度。适逢全球知名创业投资及加速器YCombinator(以下简称YC)宣布正式入华,并成立Y Combinator中国(简称YC中国)。陆奇出任YC中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全权负责YC在华业务发展。

陆奇离开百度曾轰动一时,登上了各大商业媒体头条。这一次他作为“洞见者”之一,站到全局的层面提出了这个问题。对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能有多大影响难以评判,但这个问题确实是现阶段初创科技公司面临的难题之一。

现阶段,在互联网及科技领域出现这样一个怪圈,科技型企业难逃成为大公司的专利发明者的命运。一些在以科技驱动的科技公司,做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后,大公司要么迅速出手收购,要么借助人才和技术优势迅速复制出一款产品。

知乎截图

知乎截图

该提问截至11月2号有约130位“答主”提交了回答。在这个问题下,“答主”们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数据、知识产权、政策、人才以及资本等。

除以上几点外,市场、团队经验、基础设施等都会影响一个初创公司的生死。生命力脆弱是大部分初创公司的特点,其中任何一点出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深耕细分领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走进现实中的科技公司创业者们,他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云问科技是一家服务于B端企业的科技公司。他们为企业打造了一个智能问答机器人,就好比企业内部的Siri。这家2013年起步的公司已在去年9月完成了3000万元的A轮融资,如今已累计服务3万多家企业,1.8亿用户,交互问答12亿次,准确率95%。

对于陆奇的提问,铅笔道采访了云问科技联合创始人峁传羽。在他看来,现阶段人工智能领域仍处于早期,人才不够充沛不止体现在技术上,市场拓展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都缺乏。数据上,一些隐性数据还没有被挖掘和整理。另外,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产品商业化和冷启动也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关于数据和人才,一个团队既然已经走出来创业了,肯定得有一定的准备。”他表示,核心还是在于企业本身,初创团队综合实力薄弱,可以深耕一个细分领域,而不是抓全局。

“就像造车,你不必考虑做出一辆整车,去专注其中更有优势的一个零部件,机会更大。”茆传羽说。

对于这一点,探迹创始人黎展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科技公司能取得成功,最重要是企业本身。“公司不但要关注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找到技术创新和商业场景的契合点。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产品和技术过硬,还要着力将产品和技术应用到场景上,将商业价值转化出来。”

探迹通过大数据和AI分析,帮助客户挖掘出精准的潜在客户。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构建了完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矩阵,包括线索平台、AI电话机器人、企业知识图谱、销售预测模型、市场分析模型等。今年7月,团队刚获得了来自阿里和启明创投的4000万A轮投资。

对于科技公司现阶段面临的问题。茆传羽认为,缺乏独立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国内有一个现象是哪个领域火了,大家都一哄而上去做哪个领域。进场后,大家都不计成本地竞争,导致利润变低。创业者们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至于BAT等巨头,茆传羽认为其核心优势不是技术和人才,也不是数据,而是平台的综合资源。

近期他参与了一个项目的推广,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能提供的服务相对单一。而某巨头进场后,将云服务、以及辅助解决方案、流量支持等打包提供了。他认为,面对这样的局面,小公司只有抱拳告辞。市场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环境。

对初创企业来说,与大企业合作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大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可以成为初创企业的一个助力。阿里就是探迹的股东之一。黎展总结,探迹跟阿里巴巴的理念一致,都在践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他坦言,“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以及丰富的专家资源。通过合作,这些资源对公司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助益。同时,阿里巴巴也给公司提供强大的品牌背书,进一步促进探迹品牌的推广。”

核心竞争力是团队自身的创新

对于外界的支持,茆传羽谈到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外界关注的。首先是教育,一些创业者的创业观念需要重塑。技术型初创团队在融资、市场化等方面都缺乏经验。比如,小团队一定要做垂直细分领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但很多初创团队意识不到。

其次,社会支持。市场上可通过交易等方式获得更多公开的基础数据,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利用。

再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旦企业千辛万苦研发出的技术被别人无偿复制了,对创业者的打击很大。此外,冷启动是初创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地方政府应该营造一些环境和机会帮助团队完成冷启动。

最后,作为团队,本身应具备独立创新意识,根据自己的优势去深耕一个细分领域,从而慢慢做强做大。

黎展也谈到,从市场大环境来讲,人类需要科技不断进步不会改变,用户在新的科技环境下有新需求,所以创新创业的机会会一直存在。

他认为,市场有着多领域不同层面的需求,需要各种各样公司去满足。技术型企业在创业初期,可以专注开拓细分领域,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快速地聚焦和找对技术边界可以解决的用户场景。

就探迹而言,他认为团队所切入的是企业服务领域。对于企业的智能销售需求,黎展认为这一市场目前还是互联网企业的盲区,更是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难以关注到的角落。

“国内大多数企业对销售的智能化运营知之甚少,传统销售效率低下正是全国数千万家企业经营压力的缩影。面对大量冗杂的互联网数据,在有限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下,他们难以快速和规模化地甄别出优质的销售线索,销售人员需要浪费大量时间搜索和人工联系甄别。”黎展解释。

因此,探迹针对销售场景用AI和大数据,为企业提供从线索挖掘、商机触达、客户管理到成单分析的全流程智能销售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销售端降低销售成本,提升销售业绩。

茆传羽也认为,创业者可抓住时代的转变弯道超车。找到大企业未曾关注到,但是又是在时代的变化中迎来的必然趋势。

目前,人工智能的时代刚刚起步,云问科技和探迹都刚刚走到A轮。下一步,他们能否按照自己的判断继续前行,5~10年内能否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独角兽?或许最重要的确如他们所说,能否取得成功,最终还得靠他们自身不断探索。

/The End /

编辑   吴晋娜   校对   小青柠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shoujiyezi5415,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小铅笔(微信号:qianbidao2018)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武旭升

铅笔道记者

我是本文作者武旭升,关注区块链、新零售领域。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微信:ttjnn2014

ttdd123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