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1
分享

解密阿里投资:巨人的意志

一个行业发展到比拼资本的时候,就是创业者谢幕出局,资本家和职业经理人登场的时候。

来源 | IPO早知道

作者 | 36氪 陈之琰

市值超过32000亿人民币的阿里巴巴和超过31000亿的腾讯是中国商业领域两头不断膨胀的巨兽,在不断繁殖出新的业务线的同时,巨大的资金体量也让它们愈加凶猛、同时也是愈加敏捷地开展着资本布局。根据公开数据,迄今为止,阿里、腾讯分别完成了297和592笔投资,其中单笔投资亿元以上规模的就有125和203家。

足够出色的战略投资能够将公司的现有业务带到不可思议的高度——5年前,腾讯和阿里正是因为投资滴滴和快的,迅速扩大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量,得以快速发展起深刻影响这几年商业格局的移动支付。而对于今天体量的腾讯和阿里,投资的高度重要性,还在于它几乎意味着这家公司的想象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摆在中国创业者面前的,则是一道越来越迫切的选择题。2018年,阿里和腾讯有接近一半的投资发生在中早期(天使轮、A轮、B轮),这意味着创业者必须尽快地思考未来——和谁站在一起,站在一起的收益和代价,或者如何才能拥有“不和谁站在一起”的权力。

两者之间,腾讯投资在近几年愈来愈以友好、开放的形象著称:在“只求共生、不求拥有”的纲领指导下,腾讯愿意给足创业者发展空间、不强求所投企业与自身业务结合,被认为是最像财务投资人的巨无霸。而阿里显然是更复杂、更具争议、也更难一言以蔽之的存在。一些常见的评价包括:“风格激进”、“想要的会不惜代价搞到手”“控制欲”,乃至“投的一些公司逐渐品牌都消失了,只剩下给阿里造血”。

今天,我们试图抛开这些情绪性的观念,从源头去拆解阿里投资。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许只有两个:

1.投资,对于阿里意味着什么?

2.被阿里投资,对今天的创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离开,或者站到塔尖

从拿阿里的第一笔钱起,创始人就得做好两手准备:你的“孩子”有了个资源十足的巨人“爸爸”,它甚至可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远方。反面是,巨人的血液会流进“孩子”的毛细血管。

你不得不跟着巨人的步频,如果走到收购那一步——尽管表面上,被阿里收购并不会像B、T两家将公司改名为百度XX、腾讯XX,在阿里,口碑仍是口碑,高德还叫高德,优酷土豆也没有变成阿里视频,只是创造“孩子”的你,很可能和“孩子”的未来无关了。

没有人知道,33岁的张旭豪最后是否会彻底离开这家他24岁创办的公司。即便离开,他也不是阿里众多收购案例中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出局的创始人。

2006年,阿里500万美元收购口碑网。到2009年,创始人李治国放弃口碑的自主权调往阿里云,一年后彻底离开阿里。多年后李治国回忆,离开口碑前,他曾遇到马云,马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两个字:“放开”。

2009年,阿里收购万网绝大多数股权,创始人张向东远赴新加坡。融入阿里后万网的新总裁鲁众曾官至阿里副总裁,也于2014年离开。

2014年,阿里11亿美金收购高德地图,原CEO成从武和COO张勤离开。2017年成从武受访时落寞尽显,“我这个人已经是退出江湖了,应该说消失了。”

2015年,优酷土豆被阿里收购,一年后优酷创始人古永锵离任优土董事长兼CEO,成为阿里大文娱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其时,36氪的一句评论被广为转发:一个行业发展到比拼资本的时候,就是创业者谢幕出局,资本家和职业经理人登场的时候。

阿里更倾向什么样的创始人?

“阿里选择的合作伙伴不是因为对方体量大和强,而是有意愿且具备转变的主动性。”

创始人进入阿里之后如果不all in怎么办?

“那就换掉他。”

张勇接受采访时的这两句对话或许能解答被阿里收购的创业者大多以离开收场的原因:一方面,被阿里选中的创始团队往往已经开始寻求转变,大多对于原本业务和独立性并不非常执着;另一方面,并购之后不仅有阿里对公司的改造,还要求创始团队深度理解阿里的相关业务,一旦做不到all in,被动或主动离开,就是结局。

例如高德。2013年初,就有不同企业争着和高德谈投资并购,高德从来不拒绝。私下聊天,成从武还和COO张勤说:“都这么多家找过我们了,阿里怎么还不找我们?”

“大部分业务型的并购,我们更希望创始团队能在集团内部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定的。”阿里战略投资部总监谢鹰表示。

现实是,能被阿里战略投资相中的创业者,大多已经走到企业融资的中后期,被并购就意味着要从公司产权的拥有者转变成阿里具体业务的管理者,并向集团层面汇报。纵使创业者有意愿甚至有能力,“(阿里巴巴)金子塔尖上的人总是少的,你不可能期待塔尖上一堆人”,谢鹰表示。

原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是唯一站到塔尖的那一个。

2014年6月11日上午9点,俞永福发了一条微博:“一个重要的决定:合聚变!”20分钟后,官方新闻稿放出,阿里以超过40亿美元的价格并购UC,当时号称中国移动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交易,比此前百度收购91助手价格的两倍还要多。

当天,UC所在的北京优盛中心办公室里,随处可见的液晶电视里无一例外地显示着“合聚变”三个字以及阿里和UC的LOGO,大红的底色就像在欢庆一场胜利。

即便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俞永福即将走向的,确实是一场胜利。

阿里收购UC之后,俞永福称受马云亲自邀请,成为阿里集团最高决策机构“战略决策委员会”的第8名成员。俞永福爱用第三人称“永福”代替“我”,并购后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有一个中心思想:永福是阿里集团最高级别管理者之一,永福向身属其中的战略决策委员会汇报,永福没有变成一名职业经理人,也没有变成谁的下属。

俞永福成了新成立的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次年,阿里收购高德地图后,他担任高德集团总裁,并负责将高德整合进阿里的工作。再往后,他又兼任阿里集团旗下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总裁,并全票当选阿里上市后第一拨合伙人。2016年10月底,俞永福从古永锵手中接手优酷土豆,成为阿里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

在俞永福口中,进入阿里生态的UC仍遵循着“永福路线”,当他接手高德和阿里妈妈之后,他甚至说:“我用UC的文化去改变阿里妈妈和高德。”

张旭豪和俞永福都曾高喊过“上市”,被并购前的UC还有过 “(BAT)得UC者得天下”的说法。但张旭豪显然无法复制俞永福,恐怕不论谁都很难想象阿里的任何一点会“被饿了么的文化改变”。

“能产生业务价值的投资我们才认为是好的投资。”谢鹰表示。而“产生业务价值”作为评判基础,不仅体现在标的的选择、投后的强力整合上,也反应在阿里对创始人去留的态度上。

2017年11月,阿里入股高鑫零售,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高鑫旗下超市大润发COO袁彬透露交易细节:张勇曾对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说,“Peter(黄明端)你如果不走,你的团队稳定我就投,如果你走了我就不投了。”对此,阿里的回应是,线下超市业务不是自己熟悉擅长的,“黄明端团队会更合适做这个业务”。

说到底,仍是“业务”二字。

赚1亿对阿里没意义

如此强调业务耦合的阿里投资并非一夕而成。在2014年之前,追求回报、扶持企业的财务投资仍在阿里投资中有重要地位。

2005年8月,农历七月初七,阿里与雅虎的联姻出现了两个版本:外媒传言,雅虎将兼并阿里获得后者40%的股份和35%的投票权,国内的版本则是阿里收购雅虎中国,还获得10亿美元的礼金。

不论如何理解,这都是阿里对外宣称涉足投资的起点。

“2005、2006年阿里还没什么钱,也不懂投资。”一位有着技术和金融双重背景、当时被马云招入阿里的高管向36氪回忆,“我想要做投资、并购,但是没这业务。就把我派去管技术了。”

2008年,阿里资本成立。多位知情人向36氪证实,阿里资本的成立就是为了做财务投资。那时,阿里内部仅在淘宝、B2B等各个子公司设有战略合作部,集团层面的投资只有财务投资一种。从2008年到2011年,尽管阿里投资了搜狗、易图通、UC等公司,但整体仍处摸索阶段。

原阿里战略投资总监、湖畔山南合伙人盛森表示,变化发生在2012年底。“陆兆禧(前阿里巴巴CEO)后来从分散的战略合作部中找来有海外背景、能力较强的人组成了集团层面的战略合作部。不到一年,战略合作部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去做政府关系,剩下来的就成了集团战略投资部的雏形。”

在战略投资部工作期间盛森跑得最多的就是业务部门。“吴妈(十八罗汉之一吴泳铭)、三丰(现阿里集团副CTO姜鹏)、逍遥子(张勇)都是我的服务对象,他们太忙,但为了商量战略投资的条款,就经常卡他们吃饭的时间聊。碰上他们开业务会,一等就会等上一两个小时。”

盛森记得有一次,他找姜鹏讨论投资条款。姜鹏对投资事项并不了解,盛森就一条条给他解释。“三丰抽烟,战略投资决策又很慎重,我就看他在我面前一根接着一根抽。过了很久,他说,投。”盛森表示,阿里的战略投资过程中,投资部门和业务部门是“and关系”,要两方都同意才能落实最终的投资。

他就曾拒绝过一次张勇部门提出的投资需求。“那时候逍遥子在弄天猫家装馆,下面的人提出要投一个3D建模公司。但投资团队判断那个公司本身股权架构不够清晰,不需要投资,业务合作就可以。”

另一边,原本缺乏专业力量的阿里资本也在2012年迎来了一位相对资深的投资人士——前北极光创投副总裁张鸿平。这之后,阿里的投资从“看重跟电商业务的契合度”,变成也会投一些和电商有协同效应的行业,当时的重点一度是 LBS(定位服务)和SNS(社交网络)这两大领域。

有投行人士分析,当时阿里的投资分成两种:一种是早期投资,主要是财务投资,和普通VC差不多,目的是打造生态圈、强调布局。例如,陌陌、美团、丁丁网、在路上等,阿里都采取少数股权投资;另一种是要求被投资的公司跟阿里的业务能有较强整合,只要对阿里本身有益,“控股也好,收购也好,占股多少,都可以谈”。

2013年3月,马云的态度改变了阿里投资的方向。

一位2014年从阿里辞职的财务投资人表示:“阿里靠财务投资赚1个亿已经毫无意义,要的是布大局、赚大钱。”

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说马云是为了这次改变奠定基础的人,那么蔡崇信则是这次转型的核心决策者。

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博士背景的蔡崇信因在瑞典控股公司银瑞达工作与马云接触。1999年,他放弃数百万美元年薪,以500元人民币月薪加入阿里担任CFO。刚到阿里时,蔡崇信就把阿里巴巴员工集合到一起,在杭州湿热的夏夜里,拿着一块小白板,挥汗如雨地从最基本的“股份”、“股东权益”教起,接着又帮创始的“十八罗汉”,拟了十八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股份合同。从这一刻开始,阿里作为一家公司才有算是有了粗略的资本雏形。

腾讯二把手刘炽平虽也是投行背景,但他加入腾讯时后者已在香港挂牌上市。一进腾讯就担任“首席战略投资官”的刘炽平“管三件没有人管的事”:战略,并购,投资者关系。相比之下,在草创期就加入的蔡崇信,和阿里是更深层次的“一路走来”。

而阿里的CFO角色,也并非只管财务,而是一向和业务分不开。曾有个商家开店不符合淘宝商城规定,接到了一个来自名为“逍遥子”的关店警告。而那个发出警告的“逍遥子”,竟是2007年8月刚上任淘宝网CFO不久的张勇。

2013年4月,蔡崇信卸下CFO职位,出任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主要负责集团战略投资。2017年2月,在宣布与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已成为阿里集团CEO的张勇首次谈及阿里投资原则:始终服务战略目标,从来不做财务投资。

“其实还是到了哪个阶段,就做那个阶段最正确的事。”谢鹰表示,“毕竟靠投资挣钱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要把精兵强将放在更需要的战略上。”

防御、边界和DNA

相比B、T——用QQ、微信、游戏三驾马车完成了对国人社交本能和注意力垄断的腾讯,和谷歌退出中国后在搜索引擎上一家独大的百度,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出发点的阿里巴巴,始终无法在竞争中安心。

对阿里来说,对手环伺的局面从来没有改变过。阿里诞生时,前有传统实体商业,以及它当时全力追赶的电商ebay、亚马逊;如今,阿里仍然面对和线下零售之间市场份额的争抢,以及追赶它、瓜分它的电商群雄:聚美优品、唯品会到今天的京东、拼多多、小红书。

阿里战投总监谢鹰将腾讯称为“流量公司”,而阿里巴巴是“生意本质公司”。做生意,就要有客户有供应商,有产业链有上下游。梳理阿里早期重要的投资事件,可以清晰的发现无不是围绕“做电商”这个核心来展开的。

阿里历年投资数量及金额表(数据来源:IT桔子)

阿里历年投资数量及金额表(数据来源:IT桔子)

早在2005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马云回应一切质疑说:“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有搜索引擎做工具,我们考察了大批搜索引擎以后发现只有雅虎合适。”马云称,收购雅虎是阿里“最漂亮的一步棋”,足见其在入口层面对于阿里的意义。

8年后,阿里对UC、企业数据服务公司友盟的收购仍然出于类似思路:自身拥有数据基础才能不受制于人。俞永福曾如此解释UC和阿里能够成为一家的原因:“阿里是电商做的不错,UC是非电商做得不错。”

对于财务投资,可以比较清晰地用财务回报的高低来界定成功与否。而对于强调“一切投资为业务服务”的阿里,评价体系则变得复杂。40亿收购UC,创造了当时的天价,UC之后的发展也和阿里收购时的预期有落差。但对于当时的阿里,UC代表着的“移动互联网入口”、UC的用户量和海外市场价值,甚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防御型收购。

“不能说阿里收UC赚了多少,它是花钱帮自己拿掉了一个劲敌。”一位投资人评价。

阿里的所有投资中,电商、企业服务至今占据前两名,第三名则是文娱。上述行业人士分析,“很容易理解,一开始阿里是个卖货的超市,后来变成了商场,开了各种专卖店精品店,同时它把收付款、物流这些都做起来了,文娱也是标配,就像很多人是因为要去电影院才逛商场的。”

阿里投资公司类型分布图(数据来源:IT桔子)

阿里投资公司类型分布图(数据来源:IT桔子)

拥有流量的腾讯可谓天然的无界,“做生意”的阿里却需要在后天不断去拓展自己的边界。2012年,马云提出了未来10年对中国人最重要的是“Double H”(Happiness and Health,快乐和健康),于是娱乐主题的天天动听、虾米、优酷土豆、大麦网、文化中国(后改名为阿里影业)等被阿里逐一收入囊中。

根据阿里财报, 整个2017财年,来自数字传媒和娱乐的营收为195.64亿,占阿里集团整体营收的7.82%,在阿里各板块中贡献明显较弱。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营收52.72亿、运营亏损35.41亿的大文娱登顶阿里内部的“亏损王”,与此同时阿里的电商和阿里云业务仍然保持高速增长。

对于阿里而言,一个突破边界、扩充DNA的战略投资是否成功需要的时间或许会比外界想象的要长得多。

在俞永福不算成功的整合了一年后,也是外界对阿里大文娱批评最激烈的2017年底,张勇宣布阿里大文娱将实行班委基础上的轮值总裁制。被认为更懂文娱的第一任轮值总裁杨伟东用了半年时间,给外界带来了久违了的优酷惊喜:今年5月,优酷成为2018世界杯央视指定新媒体官方合作伙伴,是“优爱腾”三家中唯一拥有世界杯网络直播权的平台。

由点及面的布局也在初步显现。通过网综《这就是街舞》,优酷和虾米首次形成业务互动。而近日阿里巴巴战略投资苏宁体育,在世界杯直播上成功试水的优酷将推出全新“优酷体育频道”。

造成外界评价和阿里内部评价割裂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在阿里投资的视野中,评判一个并购案子成不成功只与投资的出发点有关。”谢鹰表示。对于自己投的公司,只要还在“做成事”的方向上,阿里认为它有足够的金钱与时间。

有没有第三条路

在阿里投资的众多公司中,有两个人走出了“离开,或者登上塔尖”之外的第三条路,即脱离阵营,自成一霸。

一个是曾将腾讯比作美国、阿里比作苏联、自比中国的美团点评CEO王兴,另一个则是“尔要战,便战”、以秦国自居的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

2011年,阿里以5000万美元领投美团B轮融资。5年后的,美团E轮33亿美元融资由腾讯领投,此后阿里清掉了所有的美团股权。

2013年,滴滴在竞争对手快的拿到阿里400万美元投资后不久,接受了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F轮30亿美元融资中,居然也看到了阿里的身影。

阿里、腾讯、滴滴、美团四家曾在王兴接受媒体采访的回答里产生过一个交集:2015年10月,美团点评合并之后,王兴专程到阿里拜访马云和张勇。当时滴滴快的已合并完成,在他的眼中,这个先例让其兴奋——原来A、T两家打得不共戴天,后面竟能握手言和,都成为滴滴的股东。王兴无疑想复制这份成功,同时拥抱A、T,但阿里的回复往其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为什么阿里将滴滴快的的合并视为败局?一位曾在阿里战略投资部工作的高管表示,因为阿里丧失了掌控权。“滴滴快的合并,快的高层几乎全部清退出局,这在阿里看来就是失败。”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王兴后来转投腾讯。王兴说腾讯是他的朋友、一位重要股东、一个更好的结盟者。这些话语的前提是,在马化腾“去中心化”的投资理念下,王兴对美团有足够的掌控权。

腾讯不是一开始就有“盟友”美名的。2011年以前,在快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圈子里,腾讯是巨型怪兽。直到2010年底的“3Q大战”彻底改变了马化腾和腾讯的姿态。

2010年11月11日晚,马化腾发出一封名为《致全体员工的信》的内部邮件,其中写道: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此后一次关于腾讯核心开放能力的内部讨论中,刘炽平提出的“以资本推动开放”得到支持。

12月5日,马化腾参加当年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发表“马八条”,宣布腾讯进入战略转型期,转型的原则只有两个词——“开放和分享”。次年1月,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成立,共生共赢的投资基调由此奠定。

2013年,在腾讯副总裁、腾讯产业共赢基金董事总经理彭志坚的撮合之下,程维和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得到了一次跟马化腾面谈的机会。事后,王刚回忆,“马化腾大气地基本答应了我们的所有条件,包括不干涉公司业务的独立发展和不谋求控制权,只有一条,他希望能占有更多的股份。”

一位投资人表示,腾讯负责投资的人大多投行背景,行事作风更偏向财务投资人。“控不控股对腾讯没那么重要,一个公司买了51%和买5%对他来说业务价值可能差不多。阿里与腾讯的区别不在阿里,而在腾讯,微信生态,买什么都可能有战略价值。”

从美团的例子来看,阿里对被投公司业务融合的强控将王兴这样自主性极强的创始人推向了腾讯阵营,而后者在“3Q大战”后又希望与其它公司保持开放共生的局面,这让美团才有了自成一霸的空间。

另一边的滴滴则搭起了史上最豪华、最复杂的董事会结构,包括了苹果、软银、Uber、阿里、腾讯等中外巨头。程维曾如此表态:“创业公司要想崛起,不能一味竞争,‘外交’(战略资本和联盟)是至关重要因素。看历史上多数国家的崛起之路,外交在前,打战在后;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创业几乎所有的机会里都有BAT,而BAT是竞争关系,所以会分别投一家,发起‘代理人战争’,比如视频、外卖,这就导致仗永远打不完。唯一的办法是巨头都支持我们,这样大家不需要浪费钱低效竞争,同时能协调彼此利益,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格局。”

程维的计划是,在巨头互相牵制的夹缝里长成一棵大树。

一个腾讯,无数阿里?

对抗最激烈的儿子,也成了和父亲最像的人。

当滴滴和美团从小巨头变成了新巨头,开始积极地做投资布局,比起和它们相处更好的腾讯,它们却都俨然更像和自己渐行渐远的阿里。

滴滴于2016年投资ofo,此后又连续多轮跟进,成为ofo最重要的资方之一。2017年7月,滴滴派高管入驻ofo。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管运营,滴滴财务总监柳森森梳理财务模块。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则通过求职应聘的方式也加入了ofo,主管市场和用户增长,包括控制市场预算。与他们一起入职ofo的还有数十位滴滴员工。

对此,滴滴的说法是“作为家长不忍看孩子犯错要帮忙纠正”,ofo则认为“被滴滴架空”。ofo创始人戴威始终想坚持独立运营,可惜他遇到的是程维,而不是程维当年遇到的马化腾。

另一边,被美团收购的决定做出后,王兴几乎“长”在了摩拜办公室。除了和创始团队分别长谈,他还与核心总监以上的员工一一做了谈话。有媒体报道,王兴在不断问“为什么?”,不断做集中的数据输入,“然后看起来他要再用自己的算法重新算一遍”。之后,摩拜真正的主导者、原CEO王晓峰离职、CTO夏一平被调任美团担任出行实验室部负责人。创始人胡玮炜的留任,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精神象征。

7月5日,摩拜入驻美团app首页。相比饿了么从2017年6月拿到阿里10亿美元加持到同年10月登上支付宝首页,短了一个月。

“美团和滴滴都是生意本质的公司。既然做战略投资,它们一定会在意上下游的业务协同。”阿里战略投资总监谢鹰认为,美团、滴滴和阿里的零售电商业务类似,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作,采访中他默认了两者与阿里投资风格的相似性。

在谢鹰看来,是公司的业务本质决定了投资风格。

“腾讯是一家流量公司,即依靠流量来生存的公司。相比业务本质,它更在意怎样能实现流量价值最大化。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高速公路上跑拖拉机,跑自行车,对它没有任何区别,反正核心是有车要跑。”谢鹰说,“阿里是生意本质。商业公司是有上下游产业链的,所以我们希望做更多的融合和协同,选择更合适的伙伴去做一件事。”

张勇的表达则更为直白:“说白了,收购是一种担当,如果你不担当,只投钱就行了。投五个一样的,其中有一个行,就赚了。第二种不负责任的投资策略是我先投一匹马,那匹马跑得不好,跑瘸了,那我再投另一匹。我们不这么干。大家心意相通,你把你的马交给我,那它就是我们共同的马,我得把它跑好。”

人人车创始人李健讲到财务投资人腾讯对其的配合时说,腾讯对人人车早期发展的品牌背书价值更大。“雷军和腾讯投资助力人人车”,这句话在公司网站首页挂了很长时间。一位财务顾问表示,“腾讯90%的投资都对被投公司没有什么支持,腾讯最大的支持就是流量,但进入微信九宫格的又少之又少。”

腾讯投资拼多多后,在生态内有了竞争对手的“零售老马”京东只得借力谷歌。而当阵营中的快手抵不住抖音强势时,腾讯自己出马,重启微视。

强势阿里的另一面,是的确能够做到给足资源。根据谢鹰介绍,一方面,阿里一般都会由业务部门主管而非投资部门到被投企业担任董事,促进合作与协同。另一方面,不论投资占股比多少,只要是战略投资都会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就算只占5个点也会给业务资源”。

负责升级改造的是大润发COO袁彬,他说:“阿里和盒马把试错都做完了,现在是铺好了高速公路,大润发直接跑就好。反过来,其他平台是给你沥青水泥,叫你自己铺路,这怎么走得快?”

现在,这将是愈发早地出现在这时代创业者面前的选择题:是站队阿里式的生意本质型巨头,强控制也强资源;还是选择腾讯的荫蔽,享受更大的自主空间、承受相对少的业务配合?是成为巨头的一部分去做一件事,还是在另一个阵营里做好自己的事?

京东和滴滴的回答是打平衡,向国外巨头借力。而美团似乎想走美苏冷战时、中国走的路。

老巨头百度在内耗中耗掉了同为流量公司的机会,在和AT的竞争中渐渐落远。新巨头中,除去更像阿里的滴滴美团,唯有今日头条展现出一家流量公司的姿态。那么,今日头条会成为另一个腾讯吗?

阿里的回答是:Maybe。

本文来源微信公号“IPO早知道”,原文作者陈之琰

编辑 | 南柯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F2358974923,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非铅笔道原创,不对文中观点和真实性负责,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