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园盒子外形酷似集装箱,以社区为主要铺设场所。
文| 铅笔道 记者 石 伟
►导语
今年4月开始,共享健身仓火了一把。与传统健身房对比,共享健身仓在降低财务门槛、提升便利性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抖吧、觅跑、全民酷跑等诸多玩家一出现,便接到了资本抛来的橄榄枝。
但健身却是件“口号挂在嘴上、行动死在腿上”的事情,90%以上的人群由于惰性难以坚持下来。为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门槛,另一入局者“公园盒子”花尽心思:除了跑步机、动感单车外,它还采用智能教练为用户做指导以及设置3~4人仓、5~6人仓以供用户激励。这一想法获得资本认可,"公园盒子"在4个月内连融2轮。
截至目前,“公园盒子”第一个健身仓落地6个月有余,已收回一次性投放成本。此外,“公园盒子”在上海、杭州落地23个共享健身仓,其中13个已投入运营状态,其余仍在验收阶段。
注: 黄晓蕾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死守健身仓
今年3月,上海张江人才城的空地多了一栋透明房子。
这是“公园盒子”投放的第一个共享健身仓。虽然仓体占地只有30余平方,但“五脏”却样样俱全:内部装有两台跑步机,其余的动感单车、史密斯架、双臂机、哑铃架、瑜伽垫、瑜伽球各一,可供5~6人同时使用。
路过的千余名员工要么驻足观看,要么摩拳擦掌想要进门撸铁跑圈。但他们都没注意到在健身仓一侧,一名女子在此办公,有时她会见投资人,有时与用户攀谈感受。
这位女子是黄晓蕾,是“公园盒子”的联合创始人,并兼任CEO一职。
作为一名Keep深度使用用户的同时,黄晓蕾也是一个狂热的跑步爱好者,在硅谷读书时每周会跑1~2次半马。当时她加入团队,除了创始团队志趣相投、看好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外,共享健身仓可以解决她健身的痛点:健身房需办理昂贵的健身房年卡,财务门槛高,同时环境嘈杂,花费时间也过长。
于是,在黄与其余创始人组建团队后,共享健身仓“公园盒子”在今年3月正式启动。
第一家仓开业
让团队欣喜的是,项目在起步之时便获得了天使轮投资。
但问题仍然挡在黄晓蕾面前:虽然诸多人看好未来前景,但共享健身仓这一新生儿如何长大,是否会遇到什么阻碍,仍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为了尽快打磨产品,团队选择尽快落地第一家健身仓来收集用户需求。其中盒子的设计研发由团队负责。
15天后,第一家健身仓开业,这也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黄晓蕾在仓体一侧办公。
无独有偶,当健身仓落地的几个月时,市场突然集中涌现入局者:抖吧、觅跑、全民酷跑,随后资本涌入。这有点打乱“公园盒子”“萎缩发育低调成长”的计划,但好在“公园盒子”起步早,可以更快迭代产品。
降低健身心理门槛
与用户交谈、通过App入口反馈……随着用户反馈增多,第二代产品的改进意见也愈来愈多,比如将键盘开门换为扫码开门,将空调换成智能调温。
但与竞品最大的不同是,黄晓蕾要降低用户坚持健身的心理门槛。据有关数据反馈,国内健身人群的渗透率仅为0.7%,这一指标在美国是17.7%。究其原因,除了财务门槛等客观因素,黄晓蕾归咎于人的心理门槛,即天生的惰性。
因此,为了让用户坚持健身,团队想了两招:采用5~6人盒子、3~4人盒子的形式让用户感受得到健身氛围从而互相激励;引入社交模式,让所有用户比拼健身成绩。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黄晓蕾引入了“黑科技”——智能教练软件。其原理是根据红外线所检测的动作,电视投屏中的智能教练给予用户指导以及锻炼分析。
这个想法来源于黄晓蕾练习Keep的经历。该软件虽然可教给用户健身动作,但无法告诉后者动作力度、方向是否正确。“智能教练恰好能弥补这点。”
迭代产品的同时,团队也在接触投资方。今年6月,“公园盒子”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熊猫资本。
同月,第二代产品问世,分为2~5人大小不等的盒子,适配于不同的社区环境与条件。在用户首次0元免费体验后,之后按次消费价格低至10元/小时。
有了资本加持后,“公园盒子”开始优化供应链,与物业洽谈合作,并迭代第三代产品(打通所有物联网设备,可统计分析用户数据)。
截至目前,第一台健身仓已运营6个月,并收回一次性落地成本。此外,“公园盒子”在上海、杭州落地23个共享健身仓,其中13个已投入运营状态,其余仍在验收阶段。
未来,除了靠健身消费盈利,“公园盒子”还将尝试健身内容付费、与社区零售店合作等方式获取收益。
/The End/
编辑 赵芳馨 校对 冯 超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