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获Pre-A轮融资 他造橙色工蜂飞掠25万亩农田 农药喷洒效率提升30倍

“创业者更像狮子,他们热血,有目标,想改变世界。”

蜂巢农科创始人Lucky

文| 铅笔道 记者 赵芳馨

导语

内蒙古,炎夏,7级阵风天。土豆开了花,漫山遍野的,像大片薰衣草。但长花不长茎,农民就要给土豆打封闭,把小花打蔫。

这样的天气里,农民老李强行让Lucky和团队起飞无人机洒药,“这三级小风你们也害怕?年轻人就应该大胆去干。”

无人机“疯狂”起飞后,农药撒向颤巍巍的花朵。晒得黑黝黝的老李在风中插着腰,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飞机打药就是好!”

大片的土豆花

这样的场景,来自蜂巢植保无人机。2015年10月,Lucky成立蜂巢农科,通过自主研发的“工蜂”无人机,解决农业植保问题。

与传统方式相比,其效率提高了20~30倍。蜂巢植保无人机挂载10公斤农药,轴距1.6米,喷幅4米,速度8m/s,单个起降作业15~20亩地,单日作业效率300亩以上。

截至目前,蜂巢农科已为25万亩农田进行植保作业,覆盖了12种农作物,服务3000多户家庭,替代了15000名人力。

注:吴国宁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鳄鱼”和“狮子”

新疆兵团其下某团场,数百万亩的棉花如雪般恣意绽放。

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们为棉花喷洒脱叶剂。“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他们清晨五六点钟起床,作业到上午十点,太阳升高之后,再去歇息,下午不太热的时候接着作业。

彼时,Lucky作为一家投行的投资总监来到新疆,为了一桩投资并购案在这里待了10个月。但创业之心蠢蠢欲动,他盯上了农业。

进入投行之前,他的上一次创业做的是2B生意,“生命线掌控在别人手里,很难受”。而农业是底层需求,市场够大,而且算得上是2C。

其中两个月,他就住在团场里,每天看着无人机飞起降落,代替人工为棉花撒药。论两者效率,一人一天大约能完成10~15亩的工作量,而无人机一天能覆盖300亩以上,效率是人的30倍

但无人机对农业是不是刚需?Lucky担心这也是被资本吹上天的概念,只能求证于自己的眼睛。

据观察,无人机时间成本较高,“如果撞树或坏了螺旋桨,农民要花很长时间来修理”。此外,锂电池也是主要成本之一,“一亩地的成本是1.2元”。

干了不到一个作业季,团场里的两台无人机基本“歇菜”了,因为备损件的供应跟不上损坏速度

手拿对讲机的CTO

两个月周而复始的劳作中,Lucky算出了一笔账。“这事儿(无人机)就不能撞,一撞就赔。”换句话说,若供应链跟得上,无人机植保还是有的赚。

而且从数据来看,中国是世界耕地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但农业航空的覆盖率只有2%。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在50%以上,世界平均值为17%。“市场够大,且非常空白。”

与此同时,国内出口了世界上70%的民用无人机。“这几个数字决定了,无人机植保基本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很快,他又从投资人蜕变为创业者。“搞金融的人像鳄鱼,很强大,也很冷酷。而创业者更像狮子,他们热血,有目标,想改变世界。”

“工蜂”起飞

2015年10月底,Lucky注册公司蜂巢农科。靠着想法和一张嘴,他搞定了天使轮融资。

紧接着,团队自主研发无人机“工蜂一号”。凭着一套电力巡线解决方案,植保无人机的基本功能已经具备。

“工蜂一号”轴距为1.6米,挂载10公斤药箱,增加喷洒系统。螺旋桨变大后,电机、电条等要重新选型,改变动力套装。而无人机由巡线到农药喷洒,其飞控的控制、导航算法代码都需修改。

而之前无人机负责电力巡线,“相当于白领的工作环境”。考虑到像新疆那种太阳暴晒、大风、沙尘暴的天气,无人机工艺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防尘、防雾、防水、防农药侵蚀

两个月后,经过内测的“工蜂一号”样机下线,“比工商局给我们发执照还要快”。

Lucky隐隐觉得,速度还要更快。他要抓的是工业级无人机的风口,而消费级无人机的大佬们,或许已经虎视眈眈。

因为没有自己的生产线,蜂巢委托一家公司做OEM,准备“工蜂一号”的量产。待合约到期后,后者却没有交货。

时间不等人,CTO带着团队员工跑到对方仓库,把原材料拉到自家仓库,临时搭建了一条生产线。过年期间没休息,至去年2月,他们硬是组装出200台无人机。

春节过后,天气转暖,南方地区已陆续进入植保季。3月,Lucky和团队带着第一批“工蜂一号”,来到湖北孝感。

迎着朝日,“工蜂”起飞。

他们与当地的县级农资销售点合作,一方面直销无人机,一方面也促进对方的农药销售。

一片河滩地上,在接近成熟的小麦中间,橙色的“工蜂一号”缓缓飞起。其喷幅为4米,速度8m/s,单个起降作业15~20亩地,单日作业效率300亩以上。一个月内,蜂巢完成了一万亩作业面积。

第一次亮相,Lucky觉得无人机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但供应链仍让人头疼。第一,团队不可能每次都跑到客户当地作业,所以需要培训当地人使用无人机;第二,当地需要一家4S店,负责维修、售后,甚至金融服务等。

此后几个月,蜂巢在湖北、河北、黑龙江、山东等地作业,并加快加盟商布点,建立售后维修体系。另一方面,“工蜂一号”的设计尽可能模块化,农民可手动更换螺旋桨、电池等。

杀入内蒙古市场

“你们一定要过去看一下!”

5月,两位来自内蒙古的客户来到蜂巢买无人机,他们极力推荐团队去内蒙古看看。在那里,很多汉族人以低价承租游牧民族的土地,种植土豆、玉米等作物,“都发了大财”。

几位销售动身前往赤峰市,他们的反馈是:“赶紧来,赶紧来!”两个月后,Lucky带着几乎全公司的人,一支大部队杀到赤峰市下的翁牛特旗和敖汉旗。

一路上的景色从眼前掠过,他数不清这里到底有多少农田。“就像坐高铁的时候,有时你会经过一片平原,窗外是平整的万亩良田,不用想就知道,那肯定是目标市场。”

到了目的地,团队开着车在田间转悠,看到一千亩的土豆或者其它什么作物,就找到地主,给他演示无人机。

起初,农民并不相信眼前这个橙色的、长相略显奇怪的东西。但他们并不过多评价,只在田埂上缓缓蹲下,缩着脖子抽烟,在白晃晃的日光下眯着眼睛观察无人机如何作业——飞得直不直、药有没有喷下去等等。

以前,农民给农药兑很多水,喷完后随手撸一把作物叶子,“全是湿的说明活儿干得好”

而无人机挂载的农药只加10%的水,主要采用雾化装置来稀释。因此,团队有时还得用上科技手段来展示效果,比如在叶片上贴上Ph试纸。

喷洒过农药的玉米叶面

这样一来,农民心里就明白了。往往到了第二天,就有人找到蜂巢,要用无人机作业。

“农民很简单,他们只看无人机能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如果可以,他们就会接受。”

农田里种着土豆、玉米、西瓜,还有匪夷所思的扫帚杆。为了方便作业,团队里的男人们支起一顶顶帐篷,守在田边

白天,操纵无人机的飞手四五点钟起床,干到上午十点之前;下午三四点忙到晚上八点。虽然无人机基本已实现自动化飞行,但换电池、加农药等地勤工作很累。

而程序员们就坐在旁边,一边观察飞机作业情况,一边修改代码。

飞机一过,风一吹,众人身上沾满了农药。为此,蜂巢的男人们全部剃掉了头发,留起了寸头,“晒得像碳一样”。

扎在内蒙古的两个月,团队把自己当成了“小白鼠”,也像是一只不断自我进化的雄狮。“不那么强悍的员工逐步淘汰掉,从这以后所有女员工都离职了。”

从0到1%

两个月间,蜂巢在内蒙古完成10万亩的作业面积。赤峰之行也让Lucky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转而与北京富士康合作,以解决无人机的很多工艺问题。

比如,药箱处的侧面和下面有两层碳板,里面包裹着整个电路。在内蒙古时,Lucky发现沙子很容易从碳板处吹进去,但又不能将此密封,因为会影响散热。

因此,团队需要寻找一种只允许空气进入而水进不去的材料,“自己找的话很耗时间”。但与北京富士康沟通后,他们只花了两分钟就找到五六种材料,团队再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来解决问题。

作业现场

“工蜂二号”也同步启动研发。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新产品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功能更强大,稳定性更高”。

年底时,团队带着新产品来到尚处在作物植保期的海南,并尝试了包药服务。这一次,橙色的“工蜂”累计为4万亩农田喷洒农药。

与此同时,蜂巢得资本青睐,于去年11月获得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戈壁创投、京东金融旗下众创投资基金、甬港无咖创投基金。

此后,团队联手京东农资一起培训无人机飞手,建立培训体系并发放专业证书,“实用性更强,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制”。这也是为了解决蜂巢的供应链问题。

截至目前,蜂巢农资已在5个粮食主产区、10个省份,为25万亩农田进行植保作业,覆盖了12种农作物,服务3000多户家庭,替代了15000名人力,在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等有6个加盟点。

而在实际作业中,团队又产生了新思路。“有一天,干了一天的活特别累。我们就在想,如果研发人员搞一个东西,主动为飞机换药、换电池,就可以让无人机自动干活,第二天早上去回收就可以了。”

无人机基站,Lucky想到了它。很快,基站的设计正式提上日程,概念图与工程图随后诞生。在他的设想中,基站有点像充电桩,无人机停在上面可自动更换电池与载荷,未来还可搜集土壤、气象数据,接入人工智能接口,最终形成农业大数据。

今年,Lucky还是把目标定在了植保面积上,“希望秋收之前能干到200万亩”。国内共有二十亿亩耕地,他想先完成从0到1%的突破。

“百分之一就是两千万啊,我们还差两个‘零’呢。”

/The End/

编辑   王  姝     校对   唐  郡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赵芳馨

铅笔道记者

我是本文作者赵芳馨,关注农业的温柔一刀,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咱们微信聊聊:fangxin558686。(加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哦)

fangxin558686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