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20分钟获投200万 17年纸媒人讲述成都沟沟巷巷 10余万粉丝月入10万

“漫成都”是一个基于大众消费的成都城市号。

◆ “漫成都”创始人王红

文| 铅笔道 记者 邱晓雅

导语

17年来,王红都做着同样一份工作——媒体,而且是传统媒体。她觉得职业的瓶颈愈加明显。

正巧赶上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在成都寻找城市号,她误打误撞拿到200万元融资。于是,去年1月,王红创立“漫成都”,定位为基于大众消费的城市号,旨在通过涵盖衣食住行的原创内容讲述真正的成都生活,从而引导消费。

截止目前,“漫成都“已有10余万粉丝,共发布500余篇原创文章。其头条文章平均阅读量约为1万,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约为28万,累计文章阅读量为 383万。现平台月平均商业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注: 王红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获200万元融资

王红的脑子有点懵。她难以置信地看着坐在对面的范卫锋(高樟资本创始人),对方嘴唇微动,表示愿意投她200万元。

她觉得这一定不是真的。20分钟前,两人还是谁也不认识谁的陌生人;20分钟后,双方却因为一个项目连在了一起。

时间是2015年年底,范卫锋想在成都投资一个城市号。但寻寻觅觅好久,范还是没找到合适的人。在即将放弃时,有人向他推荐了王红。

此时,王红已在传统媒体供职17年之久,而她离开传统媒体的决心也由来已久。2014年,纸媒下滑,负责商业版块的她很难再拉到广告。与此同时,她接受同事的建议,开了一个以“金山妈妈”为IP形象的公众号,写写自己的亲身体验。

慢慢地,公众号有了一定反响,并吸引了近1万粉丝。品牌商知道后觉得文章不错,便想希望付费给王红代写文章。她灵机一动:“你帮我投报纸广告,我帮你写微信文章。” 由此,广告拉动的问题解决。

但既要写报纸文章,又要写公号文章,她觉得很累。再加之职业瓶颈期越来越明显,她想辞职。

这种负能量在2014年冬日得到爆发。一日晚上,由于公众号活动,她回复了1000多条留言,从晚上9点一直到凌晨3点。结果第二天一早,她腰椎疼得下不了床。“我觉得不能这样干下去了。”

后来,报社为她增加人手,王红也便继续坚持。但自打离开的念头出现之后,便在脑海里怎么也抹不去。之后,恰逢儿子即将上小学,她想:要不走吧,在家带孩子,帮别人写写稿,挣点零花钱还是没问题的。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红在咖啡厅里见到了范卫锋。范问:“你认为城市号应该走的趋势是什么?”“我们要面向对城市生活有深度感知能力的一群人,至少他对价格因素不是很敏感,具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带动消费。”她如是回答道。

范觉得坐在他对面的王红答到了点子。看完她做的公众号后,他觉得眼前这位女子符合他的要求:懂媒体、新媒体运营,且女性比男性更能把握品质生活的调性。

于是,范卫锋当场决定投资王红200万元做成都城市号。“你考虑一下吧,机会千载难逢。”范说。

她很犹豫,“本想辞职后先养养身体,再考虑下一步做什么,没想到这件事就无缝对接了”。“我回去跟老公商量一下。”王红回答道。

第二天,范就问王红:“考虑好了吗?如果好了就把协议签了吧。”她没想到这么快,但考虑到以后还是做媒体,刚好有投资人愿意投资,刚好方向也是媒体,“那就做吧,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于是,去年1月,王红创立“漫成都”,定位为基于大众消费的城市号,旨在通过涵盖衣食住行的原创内容讲述真正的成都生活,从而引导消费。

挖掘人物故事

1月8日晚上9点,王红端坐在电脑旁,手指轻点发送,“漫成都”的第一篇文章发布了。

这篇名为《从国际摄影大师到外地客都在写成都了,为什么?》的稿件耗时1周,由6个人执笔。王红想要表达成都是一座被人爱的城市,以及做该公众号的目的,所以便约了位于英国、加拿大、杭州、上海等地的6个朋友,讲讲他们对成都的印象和怀念。“他们有些是来过成都的外地人,有些是在外面打工的成都人。”

其中,路透社摄影记者王身敦谈及成都提了三个字:慢、逸、静。他在文章里写道:“紫砂碗,白瓷杯,玻璃杯,乌龙,黑茶,青茶,各有所好;聊天,打盹,读书,采耳,遛鸟,发呆,各适其式;一个下午,不慌不忙,而贯通其中的是一种安逸悠闲的态度。”

在0粉丝的情况下,得益于朋友的转发,该文章当晚阅读量便超过2000,第二天3000多,后来4000多、5000多。这完全在王红的预料之外。

起初,由于人手不够,且为了测试用户的阅读习惯,“漫成都”推送并不频繁,一天一条内容,包括当地热点新闻、风情介绍等。

2月3日,“漫成都”迎来第一篇10万+——《仅仅三天,成都用一堵墙感动了全世界》。这是一篇热点,讲述了几位成都的90后改造了一面墙,并倡导市民在墙上挂衣服,供那些在夜晚无家可归的乞丐或是低收入人群随意取用。

当时,该热点已被各大媒体报到烂大街。“其它媒体都是在陈述事实:某地出现了一面爱心墙……”

王红决定另辟蹊径写故事。她对记者们说:“你在那儿待一天,看看是什么人去拿衣服,什么人去放衣服,找几个故事写。”

于是,成文里有不少对人物内心刻画的细节。比如:“在友善之墙下,父子两人左右观望,分明是在犹豫,很久后两人才开始挑选堆放在墙下的衣服。衣服堆得很多,翻捡起来有点费劲,两人的脸上也逐渐有了欢快的神情。”

该文章成为一个转折点,王红确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写故事。在她看来,故事走心,能撩起读者内心的那根弦。

之后,“漫成都”的记者开始专访一些在各个行业有所建树的人。“相当于让他们代言成都的生活,让受众知道原来这个城市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

商业化之路

后来,一些品牌商找到王红希望投放广告。一方面,她觉得喂到嘴边的肉,不吃怪可惜;另一方面,如果持续烧钱,却无营收数据的话,不合适。

但她又不喜欢赤裸裸的商品宣传,于是便将故事融进了广告写法里。比如一家餐厅,“漫成都”会从大厨的故事切入,引出品牌内涵,从而更易为受众所接受。“漫成都”的软文均放在头条,价钱在1万~2万元之间。

在王红看来,故事写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大部分文章都会有媒体跑来要联系方式,包括主流媒体,进行二次宣传。”

而去年下半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成都人辞职创业,各种公号层出不穷。有的人做原创故事,有的人做原创视频,这对王红来说是一个挑战。“受众的选择面多了,影响了漫成都阅读效果。”

甚至,有些公号在排版、选题、内容上直接模仿“漫成都”。王红琢磨着怎么样扭转局势。她发现“漫成都”沉淀的粉丝并没有得到转化。“我们采访报道过那么多人,却没有价值的延伸,蛮浪费的。”她决定将线上粉丝转移到线下。

去年7月,成都的一家书店里,挤了200多人。这是“漫成都”举办的第一场线下活动,以公益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王红请来了曾经报道过的一位小学校长以及一位研究成都历史的主持人担当主讲人,从天文、地理讲到人文。

◆ “漫成都”一周年线下活动

第一场活动试水成功,王红确定了平台有很强的线下转化能力。她想,如果举办线下的付费活动,受众会不会买单呢?

几番免费尝试之后,今年一开年,正巧是“漫成都”一岁生日,平台在线下首次尝试让参与者付费。“一段演出、一次手工、一回茶会、一个沙龙,让更多的陌生人有了全新社交空间。”

王红称,平台将打造线下产品组合包,供受众体验,比如剧场表演、私人订制的餐饮玩乐项目等。 “把真正好玩的东西呈现出来,这也是商业变现的方式。”

截止目前,“漫成都“已有10余万粉丝,共发布500余篇原创文章。其头条文章平均阅读量约为1万,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约为28万,累计文章阅读量为 383万。现平台月平均商业收入在10万元左右。

项目现正寻求Pre-A轮融资,金额为400万元。

/The End/

编辑   邵  希    校对  石  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邱晓雅

铅笔道记者

我是本文作者邱晓雅,一个关注企业服务、文娱行业的长腿少女,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咱们微信聊聊:564861946。

564861946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