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户粘度不高,再来十倍的流量,一样很容易流失。”
文| 铅笔道 记者 陈璐
►导语
2014年7月,每到下午5点半,“追追漫画”团队都会在不到50平米的小民房里开展“俯卧撑比赛”,这算是他们“每天唯一的放松时间”。
创始人卫晋辉说,这是“追追漫画”最艰难的时候。作为手机移动端的漫画App,“追追漫画”提供青少年喜欢的漫画内容,“当时以日漫为主,热血漫和耽美漫最多”。
那时候团队仅剩下5人,天使轮的100万资金也几乎耗尽,“产品却没有太大起色,日活依然停留在1万左右”。
为了增强用户粘度,卫晋辉决定引入社区概念。第一个社区版的“追追漫画”,在一个月内,日活就突破了10万。
但版权是高悬头顶的剑。2015年,为了避免版权纠纷,他主动下线2万部作品。并于9月,拓展原创内容,包括自产漫画和授权漫画。
目前,“追追漫画”已完成三轮融资。其中,2015年7月,获得龙渊网络和暴走信息的900万元A轮融资。
作为漫画阅读与社区论坛二合一的平台,“追追漫画”已有上千万注册用户,日活50万左右。拥有线上作品1000多部,其中自产漫画20部,授权漫画1000多部。
注: 卫晋辉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作为漫画爱好者,卫晋辉在2011年时就创建了漫画阅读平台“追漫画”。此时“追漫画”由他利用业余时间独自运营,注册量达100万,日活5万,作品约1000部。
一直打算全职创业的卫晋辉,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创新工场。创新工场正在布局二次元,正好缺了渠道这一环节,“当时运营了两年的‘追漫画’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渠道平台了,因此我们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2014年3月,卫晋辉获得了创新工场的100万天使轮投资。
资金很快到位,卫晋辉着手搭建团队。“我当时想做一个大流量的渠道,由于之前做‘追漫画’,我已经熟悉工具类的产品开发了,所以当时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推出新产品。之前的“追漫画”由于个人开发势单力薄,整体架构和内容运营上都存在缺陷,他决定“白手起家”,做全新的“追追漫画”。
第二件事就是寻找内容运营。“我毕竟是做技术的,对内容这块了解得不够深。”卫晋辉找到马一惠来做运营总监,对方是深度漫画迷,负责推送更优质的内容。
2014年4月,“追追漫画”正式上线。
最初的“追追漫画”并没有加入社区元素,上线几个月来日活都停留在1万左右。
作为一个漫画爱好者,卫晋辉知道漫画具有更新间隔长、创作周期长的特点。他认为,社区最终会成为增强用户粘度和活跃度的重要手段。
“在等待更新的空白期间,用户讨论剧情、关注资讯以及YY同人的需求其实是很大的,我们正好用社区来满足他们这些需求。”
从6月起,卫晋辉尝试增加社区元素。但这个时候,他遭遇了团队危机。“扩张团队的时候我只考虑了他们有没有能力做,却忽略了他们愿不愿意做。”
◆ “追追动漫”现有团队
产品研发缓慢,又眼见着天使轮资金告急。他一咬牙,将团队由13人裁员至5人。
“因为要拿下一轮融资,所以我们几个人每天都加班加点地做产品。”这是痛并快乐着的时光,“我一心扑在技术上,看到产品每天都在推进,心里还蛮开心的”。
9月,卫晋辉推出了社区版“追追漫画”,只是增加了它的讨论性质,但“日活却在1个月内从1万多增加到10万多”。
至此,“追追漫画”注册量达100万,日活13万,作品约3万多部。利好的数据为他获得了新一轮融资:2014年年底,由九合领投、创新工场跟投的400万元Pre-A轮投资,终于尘埃落定。
虽然加强了“追追漫画”的讨论性质,但日活也保持在十几万,日趋稳定。直到2015年2月下旬,“当时流量突然涌入,最高时日活近百万”。
原来,如此巨大的流量涌入,是因为行业内其他大平台正在经历“版权风波”,被迫下架了许多侵权产品。
卫晋辉深知,这些突然增长的流量也都是冲着内容来的,用户粘度很低。“哪怕再来10倍的流量,到时候漫画下架,一样会全部流失掉。”
“早在2014年底我就预料到做原创漫画是大势所趋”。与其被殃及池鱼,不如提早采取措施。“我们决定主动下架,增加原创漫画。”
在一周之内,“追追漫画”下架了2/3的漫画作品,线上漫画从3万多部锐减到1万部左右。他眼睁睁看着日活从近百万下降到50多万,内心却依旧理智,“我其实并不难过,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早晚而已”。
由于版权风波,“追追漫画”在又一次寻求融资时估值几乎折半。2015年7月,获得龙渊网络和暴走信息的900万元A轮投资。
好在卫晋辉对“追追漫画”今后的发展已经提前做好了规划。除了利用社区元素增强用户粘性,他决定生产原创内容。
◆ “追追动漫”部分原创内容
“追追漫画”的原创内容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自产内容,一块是授权内容。
自产内容主要来自签约作者和工作室,如与“黑白漫文化”工作室签约的仇鸟刺唐、猫狐恼、怕丢日记等。
授权内容主要来自其它知名作者和工作室的授权,现与国内的翻翻、新浪微漫画、星空社、剧角映画、可米酷,国外的MangaX等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探索原创内容的同时,卫晋辉也在摸索新的社区模式。
早在去年4月,“追追漫画”就推出了“讨论广场”。但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当时的广场显得很杂、很乱,用户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8月,“追追漫画”又增加了资讯板块和小组板块。资讯包括作者信息、作品动态、相关周边等。“二次元的相关资讯,几乎都能在我们这边找到。”
小组是一个垂直的细分社区,“比如现在腐女很多,保守估计我们平台上有30%都是这个群体。那么我们就有专门的耽美小组,会根据腐女的喜好推送漫画,并让爱好者可以分享、互动,这增强了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关联性。”
9月,“追追漫画”2.0版正式上线,“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版本”。由于增加了小组社区和资讯板块,用户粘度和活跃度都明显增长。
“我们现在社区和资讯的活跃度,占到每天日活的70%。而且版权风波下架这么多漫画后,也是靠社区元素来减少流失率的,和别的平台相比,我们的流失率要少约30%。”
在原创内容方面,“追追漫画”已有20部自产漫画,签约授权内容也达1000余部。原创内容增加了用户的人均发帖量,“人均发帖量由原来的1.3增加为现在的3.2”。
“今年会再加大原创力度,积攒作品,也算是在沉淀IP吧。”从去年开始,原创内容的制作成本已经占总支出的20%,现在约占30%,“预计下半年会占到50%以上”。
目前,“追追动漫”注册数达1200万,日活50万,作品约1000多部,月均广告收入20万。
未来,卫晋辉会将重心转移到IP的变现上。“《仇鸟刺唐》就很适合改编成影视剧,而《血族王冠》、《欢迎来到三次元》很适合改编成游戏,现在都已经在寻求合作机会了。”
卫晋辉还想将“追追漫画”打造成集动漫、游戏、影视于一体的IP孵化平台,“谁的IP变现能力强,谁就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读完文章,有报道需求的创业者请加Pencil-news,可享受铅笔道可爱萌妹纸的热情服务,加好友请注明“求报道”字样;
如需转载、市场合作,请加微信号xinchao0618。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